BJO in Translation - Chinese Abstracts
中文摘要 October/
十月 2005 Editor/ 编辑: Dr Alvin Kwan-ho Kwok |
婴儿期感染和儿童尿崩症伴视神经发育不全 眼球震颤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视觉功能
在 冈比亚,沙眼性倒睫症手术后阿奇霉素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1CU 可调节晶状体的可能性 多佐胺和噻吗心安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眼血流的影响 饮水试验眼压峰值与青光眼视野进展的关系 正常人的体位变换对脉络膜血流量的影响 锶 90 大剂量短距离放射治疗中小体积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 18 年经验谈 视交叉缺陷临床范围:先天性视交叉纤维减少 以底向内棱镜式阅读眼镜和普通阅读眼镜改善儿童集合功能不全症状的随机临床试验 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儿童单眼阅读和双眼阅读行为调查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症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和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
Orbital exenteration: a 13 year Manchester experience 散发型克-雅病发作初期孤立的视觉症状: “ 海登海因变异 ” 的临床表现
人黄斑内层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环扎带对硅油乳化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Rostock 角膜模块对理解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图像的作用 羟基磷灰石与目前的人工角膜材料对表层角膜细胞粘附和增殖的促进作用的对比研究 |
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并发的葡萄膜炎 文章类型 : 临床研究-科学报道 关键词 : 人类;干扰素;多发性硬化;治疗;葡萄膜炎 摘要 目的 :除了视神经炎 (ON) 外,多发性硬化( MS )也可以引起典型的双眼中间葡萄膜炎。这项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评价 1 型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并发的葡萄膜炎的疗效。 病人和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性的选择观察 13 个病例( 8 名女性, 5 名女性),患者来自 5 个葡萄膜炎治疗中心,被证实患有多发性硬化并发葡萄膜炎并给予干扰素治疗。观察其视力 (V/A) ,房水和玻璃体中细胞数和黄斑囊样水肿的程度 。 结果 :除了 1 名患者外所有患者(总共 24 只眼)均表现 双眼中间葡萄膜炎。干扰素治疗前有 7 名患者伴有黄斑囊样水肿( n = 13 只眼)。平均治疗时间是 24.6 个月( 7.9 ~ 78.7 月)。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有 17 只眼视力提高; Snellen 视力表 测试 有 10 只眼 (36%) 视力提高。所有患眼中,房水细胞数降低了 1.1 ~ 1.2 级,玻璃体细胞数 降低了 1.4 ~ 1.7 级。最后一次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只有 2 名患者有轻微的黄斑囊样水肿。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有 9 只眼的黄斑囊样水肿消除。 结论 :干扰素 (IFN) 已经被证实对于伴 / 不伴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实验性变应性脑炎 (EAE) 和葡萄膜炎的模型中表明,神经学的表现和眼部的表现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使用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并发的葡萄膜炎,对于改善视力,控制眼内炎症活动,缓解黄斑囊样水肿有较好的疗效。[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常染色体显性色素性视网膜炎患者视紫红质 新突变位点 和基因 表型 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类型 : 临床研究 关键词 : 视网膜电图; 常染色体显性;突变;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紫红质 摘要 背景 :确定 常染色体显性色素性视网膜炎患者中异常或少见的视紫红质基因突变以及其临床表现型的种类。 方法 :患者进行 DNA 测序分析整个视紫红质基因是否有突变。采用特殊的突变测定法进行分离分析以及筛选。 5 个家庭和他们的亲戚中有 8 人临床诊断为 常染色体显性色素性视网膜炎 (adRP) 。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PET / CT 扫描: 发现眼内脉络膜黑色素瘤 文章类型 : 临床研究 关键词 : X 射线电子计算机扫描术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图像 ;脉络膜;黑色素瘤;大小 摘要: 目的 :采用 X 射线电子计算机扫描术联合全身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图像技术 (PET/CT) 确定未经治疗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大小。 方法 : 50 名 未经治疗 过的 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 PET/CT 检查。采用功能性 螺旋式计算机体层造影扫描 和 氟 -18 ( F-18 )标记的脱氧葡萄糖 全身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大小并且与根据检眼镜,血管造影,超声影像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标准摄取值 (SUV) 大于 2.5 考虑为阳性。 结果 :在 50 名 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有 14 名 (28%) 患者 PET/CT 扫描肿瘤 标准摄取值大于 2.5 。按照 AJCC 分级, PET/CT 不能发现 T1 级 黑色素瘤 ,可发现 33.3% 的 T2 级 黑色素瘤 和 85.7% 的 T3 级 黑色素瘤。 根据 COMS 分类, PET/CT 不能发现小的 黑色素瘤, 可发现 30.8 %的中型肿瘤和 75 %的大型肿瘤。, PET/CT 可检查出单个的环形黑色素瘤。 PET/CT 检查所能识别的最小肿瘤大小为 3 x 5.9mm ,高 2.9mm 。 结论 :虽然 PET/CT 检查被认为能够识别某些中等大小( T2 级)脉络膜黑色素瘤和大多数大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生理性图像并不完全依赖于肿瘤的大小。 PET/CT 联合检查局限于眼内肿瘤的检查和评估肿瘤的生理活性。[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全身 PET/CT 对脉络膜黑色素瘤早期诊断的应用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科学报道 关键词: 脉络膜;成像;黑色素瘤;;正电子体层扫描术 /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肿瘤分期 摘要 目的: 探讨 PET/CT 在对初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转移性脉络膜黑色素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52 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全身 PET/CT 扫描。初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后即用 PET/CT 进行筛查,同时还进行物理检查、肝功能试验和胸部 X 线。 PET/CT 图像(采用静脉注射 18- 荧光 -2- 脱氧葡萄糖)用于研究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存在。进一步的成像和 / 或后来的活组织检查作为最终参考标准。 结果: 52 例患者中有 2 例治疗前已经出现转移。大部分转移的部位是肝脏( 100% )、骨( 50% )和淋巴结( 50% )。有一例患者出现脑转移,一例( 50% )患者出现多发性转移,但二者的血液肝酶鉴定结果是正常的。经过组织病理学和 / 或附加成像进一步检查发现, PET/CT 检查结果有 3 例患者呈假阳性( 5.7% )。 7 例( 13.4% )患者的骨、肺、淋巴结、结肠和直肠的 PET/CT 图像显示呈良性病变。 结果: PET/CT 作为一种扫描工具可以用来发现和定位转移性脉络膜黑色素瘤。肝酶测定不能鉴定肝转移,而 PET/CT 既能鉴定肝内转移又能鉴定肝外转移。 PET/CT 成像改善了检测脉络膜黑色素瘤转移的常规扫描方法。[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婴儿期感染和儿童尿崩症伴视神经发育不全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科学报道 关键词: 尿崩症;垂体功能不全;视神经发育不全;视-隔发育不全 摘要 背景: 双侧视神经发育不全( BONH )经常合并有其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异常(视-隔发育不全)。 由于腺垂体(可调控皮质醇类激素)和神经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受累导致的激素分泌异常,可能会突然发生,十分严重,甚至威胁生命。 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我们报道 3 例视-隔发育不全( SOD )的病例,表现为婴儿期感染并有尿崩症。在眼科检查之后才怀疑到 SOD 的诊断,并通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诊为全垂体功能不全。 结论: 儿童伴有婴儿期感染和高钠血症需要高度怀疑视-隔发育不良。早期发现新生儿黄疸和低血糖需要赶快进行眼科检查。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眼球震颤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视觉功能 文章类型 : 临床研究-科学报道 关键词: VF14 ; 眼球震颤症; 生活质量; 社会功能;视觉功能 摘要 目的 :研究 眼球震颤症对社会功能和视觉功能的影响,以及父母是否有能力评估眼球震颤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和视觉功能。 方法 :一份包括 14 个与视觉功能相关问题( VF14 )和一些与社会功能相关问题的调查表发放给 眼球震颤症网-英国的一个眼球震颤症患者和他们家庭的组织中所有10~13岁的成员。采用回归分析比较社会功能和视觉功能评分。 结果 :共收回 180 个成人, 233 对父母和 124 个儿童的调查表。 特发性眼球震颤是最常见的原因。在成人中,平均VF14得分表明视功能很差,和病人在低视力评估部门的结果在同一范围。儿童的视功能评分高于成人,在伴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和角膜移植术后患者之间。对于成人 (p<0.001) 和父母评估的儿童 (p<0.001) 来说,视力和社会功能高度相关,但是儿童自己评估的视力和社会功能之间没有相关性。父母和儿童自己评估的视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p<0.001, p<0.001) 。 结论 :调查表表明 眼球震颤常常伴有很低的视功能。视觉损害和社会功能残缺高度相关。在眼科疾病中我们第一次提出父母可以从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评估眼球震颤给他们的孩子带来的伤害。虽然这低估了眼球震颤在情感健康方面给孩子带来的伤害。[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在 冈比亚,沙眼性倒睫症手术后阿奇霉素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文章类型: 临床研究-系列报道 关键词: 阿奇霉素;细菌;冈比亚;沙眼;倒睫手术 摘要 背景 :沙眼性倒睫症手术后经常复发。导致复发的因素包括:术前疾病的严重程度,手术医生的技巧,手术中操作,愈合反应和感染情况。该研究旨在确定在沙眼治疗程序中使用阿奇霉素是否能提高沙眼衣原体和其他细菌感染的控制率并改善手术的预后。 方法 :沙眼性倒睫症患者接受检查并手术治疗。手术后,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奇霉素治疗组和对照组。阿奇霉素治疗组的患者和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给予一定剂量的阿奇霉素连续治疗 6 个月,治疗后 6 个月和 12 个月时对效果进行评价:收集标本进行沙眼 PCR
和常规微生物学检查 .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1CU 可调节晶状体的可能性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调节力;白内障手术;眼内人工晶状体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可调节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调节力。 设计: 前瞻性随机临床干预性研究。 参加者: 本研究包括 40 例接受白内障住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分别植入新型的经肝素处理的可折叠单焦点人工晶体或标准的可折叠人工晶体。平均随访 8.51 ± 1.34 月( 4 至 11 月)。 方法: 标准白内障手术,局麻下透明角膜切口行撕囊,白内障超声乳化,眼内人工晶体植入。 主要结果: 术前和术后远近视力,调节力范围,前房深度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调节范围显著提高( 1.01 ± 0.4 度 vs0.50 ± 0.11 度, p=0.01 )。两组最佳校正视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0.94 ± 0.12vs0.93 ± 0.18 , p=0.74 )。 讨论: 人工晶体植入后 8 月后,新型可折叠单焦点人工晶体?有约 1 度的调节度,显著高于传统单焦点可折叠人工晶体。两种晶体间调节力的差异与它们前房深度之间的差异成正比。[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多佐胺和噻吗心安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眼血流的影响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摘要 目的: 已有证据表明视盘灌注异常与青光眼发病有关。因此人们对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对视盘血流的影响有很大的兴趣。本研究试图比较多佐胺和噻吗心安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眼血流的影响。 方法: 140 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和高眼压症患者( OHT )参加了这项由两个平行组组成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随机挑选 70 例患者接受噻吗心安治疗 6 个月,另 70 例则接受多佐胺治疗。 2 周后对眼压没有效果的患者将接受另一药物。使用扫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视盘颞侧视网膜视神经环和视杯的血流。用激光干涉仪测量眼底脉博幅度以评估脉络膜搏动血流。 结果: 5 例对噻吗心安没有反应,转而接受多佐胺治疗; 18 例对多佐胺没有反应,转而接受噻吗心安治疗。两种药物对眼压和眼灌注压的影响是可比较的。多佐胺,而不是噻吗心安,可以增加视盘颞侧视网膜视神经环的血流 8.5 ± 1.6 %,视盘 13.5 ± 2.5 %,眼底脉博幅度 8.9 ± 1.3 %(与噻吗心安相比, p 均小于 0.001 )。 结论: 本研究表明,使用多佐胺 6 月后可以增加视盘和脉络膜血流,而噻吗心安没有这种效果。这种影响是否可以减少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饮水试验眼压峰值与青光眼视野进展的关系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眼压; 24 小时眼压波动曲线;青光眼;视野进展;饮水试验 摘要 目的: 比较有青光眼视野进展和没有进展的青光眼饮水试验的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76 例 76 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资料,随访 26.0 ± 13.8 月。在随访开始时患者做饮水试验,在随访期间进行可靠的无色自动视野检查以确定有没有视野进展。所有人均接受临床治疗,并有一次眼压低于 17mmHg 。比较有视野进展和没有视野进展的青光眼患者的结果。 结果: 28 眼明确有视野进展。平均年龄、性别、种族、基础眼压、所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初试平均变异和校正模型标准变异在视野进展和没有进展的眼中并没有差异。视野恶化的青光眼患者和没有恶化的患者眼压峰值之间有 1.9 ± 0.6mmHg 的显著差异( p=0.001 ,协方差分析, 95% 可信区间 0.8-3.0 )。两组间眼压变化百分率有 16.8 ± 4.6% 的显著差异( p<0.001 ,分析协方差, 95% 可信区间 7.7-26.0 )。 结论: 青光眼视野进展饮水试验平均眼压峰值和眼压下降百分比显著差异显著高于视野没有进展的患者。[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正常人的体位变换对脉络膜血流量的影响 文章类型:临床科学 - 系列报告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锶 90 大剂量短距离放射治疗中小体积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 18 年经验谈 文章类型:临床科学 - 系列报告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视交叉缺陷临床范围:先天性视交叉纤维减少 文章类型:临床科学 - 系列报告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以底向内棱镜式阅读眼镜和普通阅读眼镜改善儿童集合功能不全症状的随机临床试验 文章类型:临床科学 - 系列报告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儿童单眼阅读和双眼阅读行为调查 文章类型:临床科学 —— 系列报道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症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和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复视;重症肌无力;强的松;砒啶斯的明 摘要 : 目的: 目前对眼重症肌无力症( OMG )仍无最佳治疗方法,我们通过给 OMG 患者使用强的松和砒啶斯的明减轻复视、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和上睑下垂来评价其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 1990 年至 2002 年间一个神经眼科学机构对 OMG 患者记录的临床数据库,除外确诊 OMG 后在第一个月内发展为全身性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国际红十字会批准了该项研究。参与者 / 介入者: 按照非随机、非盲法进行治疗。 55 例原位或下转位有复视的患者以及临床上表明有眼外肌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强的松治疗。 34 例对类固醇有禁忌症或拒绝强的松治疗的患者接受砒啶斯的明治疗。 5 天内强的松每日剂量增加到 50 — 60mg, 然后逐渐减至 10mg, 接着进一步减至耐受剂量。砒啶斯的明起初的每日剂量为 180mg, 然后增加至耐受剂量。 主要结果检测 :随访评估,分别在 1 、 3 — 6 、 12 和 24 个月完成,详细记录原位和下转位时上睑下垂和复视的频率以及眼球运动参差的量。 结果: 强的松组和砒啶斯的明组在年龄、性别、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方面类似,分别得出眼球在原位和下转位时棱镜遮盖试验、复视以及单眼上睑下垂的结果。双侧上睑下垂在砒啶斯的明组和强的松组分别占 32.4% 和 10.9% ( P=0.02 )。强的松组结果表明,原位复视、下转位复视、单侧上睑下垂和双睑下垂在一个月的治疗中分别消退了 73.5% 、 75.5% 、 85.7% 和 98% 。除双睑下垂外,分别在 3 — 6 、 12 和 24 个月保持同样的结果。砒啶斯的明组结果表明,原位复视、下转位复视、单侧上睑下垂和双睑下垂在一个月治疗中分别消退了 6.9% 、 17.2% 、 50% 和 76.7% 。棱镜遮盖试验仅在强的松组有所改善( P=0.003 )。强的松组,有 4 例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 51 例对强的松有反应的患者中,有 26 例患者 33 次再度复发。 12 例完全接受强的松治疗的患者有所减轻。除 3 例发展为糖尿病外,没有患者出现临床上明显的系统性皮质类固醇并发症。 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强的松每日剂量 50 — 60mg 之后以较低剂量( 10mg 或更低)维持至少 2 年,对大约 70% 的患者上睑下垂和复视的消退有益处。[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Orbital exenteration: a 13 year Manchester experience To be posted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散发型克-雅病发作初期孤立的视觉症状: “ 海登海因变异 ” 的临床表现 文章类型:临床科学 —— 系列报道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人黄斑内层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科学报道 关键词: 鉴定;脉络膜;内皮细胞;分离;黄斑 文摘 目的: 研究一种可靠的分离成年人黄斑内层脉络膜内皮细胞( ICECs )的方法,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相关的表面标志物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 从新鲜的人类后极部眼球标本手工分离黄斑部,然后分离人 ICECs 。用酶消化制作单细胞悬液,用抗 CD31 包被的 Dynabead ( ? )分离 ICECs 。分离所得的细胞进行培养,观察是否具有内皮细胞的典型形态,其表面 vWf , CD31 , CD105 以及 1 、 2 型 VEGF 受体的表达,以及 TNF-? 刺激后 E- 选择素的表达。观察细胞在基质凝胶中形成穿通孔及毛细血管样管腔的能力。 结果: 这种方法能快速分离活细胞,细胞培养证实分离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典型的鹅卵石样形态。分离的细胞 CD31 、 vWf 、 CD105 、 1 和 2 型 VEGF 受体以及 E- 选择素( TNF-? 刺激后)染色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成纤维细胞表面蛋白染色阴性。细胞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平皿上进行培养时可以形成穿通孔,在基质凝胶中中可以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 结论: 运用这种技术从人类黄斑内部脉络膜分离的细胞具有与血管内皮细胞一致的特点,我们将这种细胞命名为内层脉络膜内皮细胞( ICECs )。这些细胞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内层脉络膜病变如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环扎带对硅油乳化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科学报道 关键词: 乳化;环绕带;硅油 文摘 目的: 硅油是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一种有用的填充材料。但是,硅油可以发生乳化,可带来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我们制作了一种实验模型,用来研究环扎带对硅油乳化的影响。 方法: 制作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工眼模型,在其赤道部制作环形切迹(模仿环扎带切迹),腔内填入不同量的硅油 1000 厘斯 (Adato, Bausch and Lomb, UK) 和平衡盐溶液。然后将其放置于水平摇床上, 37 ℃环境下以 100Hz 的频率旋转模型 5 天,模仿生理学上的眼扫视运动。运用暗视野显微术、数字照相及盲法人工计数对硅油乳化进行定量。 结果: 硅油乳化小泡的平均标准差( SD )数值如下:腔内填充 90 %硅油,无环扎带者为 139.1 ?13.4 ; 腔内填充 90 %硅油,有环扎带者为 10.9 ?2.2 (p<0.0001) 。 腔内填充 75 %硅油,无环扎带者为 103.6 ?72.6 ; 腔内填充 75 %硅油,有环扎带者为 18.5 ?2.0 , (p=0.001) 。 结论: 硅油乳化为硅油与液体之间产生摩擦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以下方式可减少硅油乳化的发生:( 1 )更加充分地填充硅油;( 2 )置环扎带产生切迹。我们假设这些方式均可以通过减少硅油 / 液体运动及导致剪切力,从而减少硅油乳化。[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Rostock 角膜模块对理解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图像的作用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Rostock 角膜模块;角膜;内皮;激光扫描显微术;转电子显微术 文摘 目的: 研究房水的屈光指数对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皮图像的影响,并证实角膜共焦图像中内皮呈现“黑暗”外观,上皮呈现“明亮”外观。 方法: 我们使用的是将 HRT- Ⅱ和 Rostock 角膜模块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将饲养的猪的房水换成甘油 / 水混合溶液(屈光指数 ? 1.337 ?.47 )运用转电子显微术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形态学。 结果: 屈光指数的变化对角膜内皮的图像无影响。所有实验个体内皮均表现为细胞明暗相间。电镜揭示了内皮细胞与上皮细胞胞内及胞膜结构的差异。 结论: 角膜内皮细胞的特殊的共焦显微镜表现不是由房水界面的情况决定的,可能是由细胞内的变化和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决定的。[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羟基磷灰石与目前的人工角膜材料对表层角膜细胞粘附和增殖的促进作用的对比研究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OOKP ; PHEMA ; PTFE ;羟基磷灰石;人工角膜 文摘 目的: 许多临床资料提示釉质牙材料的人工角膜( OOKP )较目前的合成人工角膜的排斥率要低。 OOKP 通过自体牙固定于眼球壁上。我们将端粒末端转移酶转化的角膜细胞分别接种于羟基磷灰石钙(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和目前市面上的合成人工角膜用于固定部分的材料上,对其粘附性、增殖和形态学进行比较。 方法: 用于实验的材料为羟基磷灰石,多聚四氟乙烯( PTFE ),多聚羟基甲基丙烯酸酯( HEMA )和玻璃(用于对照)。在接种后 4h 、 24h 和 1 周时用钙黄绿素-乙酸羟甲烯酯- 1 生存力 / 细胞毒性实验进行细胞粘附力和生存力的定量分析。接种后 24h 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标记,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其局部接触表达和细胞骨架结构。进而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结果: 各个时间点羟基磷灰石表面的活细胞计数均较其他组明显升高( p<0.05 ); 7 天时 PTFE 表面的死亡细胞计数较其他组明显升高( p<0.05 );羟基磷灰石表面 ?整合素表达水平最高; HA 和玻璃表面的扁平、展开状角膜细胞的粘附结构均有良好表达; PTFE 表面的角膜细胞有变薄成纺锤样的趋势; HEMA 表面几乎无可见的角膜细胞,仅有的细胞呈圆形且粘附力差。 结论: 羟基磷灰石表面的角膜细胞的粘附力、扩展性和生存力均较 PTFE 和 HEMA 表面要高。改良人工角膜边缘部位初始细胞的粘附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合性以及降低失败率。[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