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O in Translation: Chinese Abstracts

Chinese Abstracts

Welcome to the
BJO Chinese Abstracts. This edition includes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abstracts of all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cience articles from the February 2006 issue.
The full text is only available in English
to subscribers or on a pay per view basis (US$12 per article)

PLEASE NOTE: You must have Chinese fonts downloaded to be able to view these abstracts

中文摘要
欢迎阅读BJO中文摘要
本编辑包括2006年二月以后的所有BJO临床和实验科学研究的文章中文摘要,全文仅以英文版的方式免费赠阅给捐款人,其他读者可以订阅,每篇文章8美元。

二月/ February  2006
Volume 89 Number/ 数量 2

Clinical science - scientific reports - 临床科学-科学报告
Clinical science - extended reports -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Laboratory science - extended reports -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Editor/ 编辑: Dr Alvin Kwan-ho Kwok
bhisit{at}itsa.ucsf.edu   bhisit{at}itsa.ucsf.edu


  Clinical science - scientific reports 

????????????????????????????????
Walter J. Stark, Omar Awad, Raj K. Goyal, Elizabeth Vito, and Anthony Kouzis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Haag-Streit??????????????????????????????Haag-Streit????????????
Rupert Richard Bourne and Poul H Alsbirk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Mamun Q Rahman, Deepak Tejwani, Julie Wilson, Ian Butcher, and Kanna Ramaesh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Leber??????????????DNA?11778???????????????????
Peter A Quiros, Rodrigo J Torres, Solange Salomao, Adriana Berezovsky, Valerio Carelli, Jerome Sherman, Federico Sadun, Anna Maria De Negri, Rubens Belfort, and Alfredo Sadun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Clinical science - extended reports

???????????????????????????
Gerald McGwin, Jr., Michael S. Vaphiades, Tyler A. Hall, and Cynthia Owsley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
Ulrike Stolba, Ilse Krebs, Peggy D. Lamar, Tina Aggermann, Diego Gruber, and Susanne Binder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1996~2003?????????????????
Angela Knox, Michael Barry, Bernadette McGowan, and Colm O'Brien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Sj�ren�s ????????????????
Pasquale Aragona, Rossana Di Pietro, Rosaria Spinella, and Michele Mobrici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Emily S West, Beatriz Munoz, Alemush Imeru, Wondu Alemayehu, Muluken Melese, and Sheila K West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Nitin Anand, Seema Arora, and Martin Clowes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3D????????
Juan Xu, Opas Chutatape, Ce Zheng, and Paul Tec Kuan Chew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Daniel M Stein, Hiroshi Ishikawa, Ravi Hariprasad, Gadi Wollstein, Robert J Noecker, James Fujimoto, and Joel S Schuman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Cristiana G Pieroni, Andre J Witkin, Tony H Ko, James G Fujimoto, Annie Chan, Joel S Schuman, Elias Reichel, and Jay S Duker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Peter Jeppesen and Toke Bek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David CS Ho, Christopher CB Ng, Errol W Chan?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ADAL-1????????????????????????
Maria Emilia Mulet, Jorge L Alio, Maria Mar Mahiques, and Jose M Martin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Sander Keijser, Guy Missotten, Johannes M Bonfrer, Didi De Wolff-Rouendaal, Martine J Jager, and Rob J.W. De Keizer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Laboratory science - extended reports

CCR2 ? MCP-1??????????????????
Toru Oshima, Koh-Hei Sonoda, Chikako Tsutsumi-Miyahara, Hong Qiao, Toshio Hisatomi, Shintaro Nakao, Shinjiro Hamano, Kensuke Egashira, Israel F Charo, and Tatsuro Ishibashi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在人类视网膜发育的早期, Muller 细胞中 谷氨酸周期相关蛋白 和抗细胞调亡蛋白的表达
Pierre Georges, Elisa E Cornish, Jan M Provis, and Michele C Madigan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A2e 介导的 内照明器 的光毒性效应
Yasuo Yanagi, Yuji Inoue, Woo-Dong Jang, and Kazuaki Kadonosono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曲安奈德及其赋形剂对细胞存活的影响
Saad Shaikh, Son Ho, Lauren Engelmann, and Stephen W. Klemann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Clinical science - scientific reports 

联合超声乳化术和小梁切除术及可松解缝线治疗青光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Walter J. Stark, Omar Awad, Raj K. Goyal, Elizabeth Vito, and Anthony Kouzis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 - 科学报告

关键词: 白内障;青光眼;超声乳化术;小梁切除术

摘要:

目的: 评价不用抗代谢药物时超声乳化丙烯酸脂人工晶体植入和小梁切除术及可松解缝线联合手术的疗效,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 例患者 251 眼超乳 / 小梁切除联合手术,平均随访 16 个月包括视力、眼内压 (IOP) 和青光眼药物种类。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手术后发生严重状况或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度 (RR) 或危害比以及 95% 可信区间。

结果: 术前平均变量为:最佳矫正视力 0.6 ?0.4 LogMAR (20/80 Snellen) ;眼压 18.7 ?4.9 mmHg ;青光眼药物种类 1.7 ?0.8 。术后平均变量为:最佳矫正视力 0.2 ?0.4 LogMAR (20/32 Snellen) ;眼压 15.1 ?3.2mmHg ;青光眼药物种类 0.3 ?0.6 。术后眼压平均下降 19.2% ,使用药物种类减少 84.1% , 85% 的患眼需要的青光眼药物减少, 78% 的患眼不需要药物控制眼压。所有患眼均没有手术或术后并发症。

结论: 在不使用抗代谢药物的情况下,联合超声乳化术和小梁切除术及可松解缝线治疗均有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稳定的方法。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使用Haag-Streit附件Ⅱ测量前房深度并用附件Ⅰ测得的角膜厚度进行矫正与单纯使用Haag-Streit附件Ⅱ测量前房深度的比较
Rupert Richard Bourne and Poul H Alsbirk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科学报道

关键词: 前房深度;角膜厚度;测厚仪

摘要

目的: Haag-Streit 推荐的测量前房深度的方法(方法 A ):使用 No. Ⅱ附件测量前房深度即从角膜上皮层到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然后再减去使用 No. Ⅰ附件测量的角膜厚度,这样得出的前房深度数值更加准确。而眼科医生通常使用的方法 B 比较简单和快捷,仅使用 No. Ⅱ测量从角膜内皮层到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本研究目的即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

方法: 两位作者分别开展两个独立的研究。 PHA 连续测量了 127 例( 27 例男性, 100 例女性,平均年龄 66.9 岁)有可疑房角关闭的丹麦人。 RRB 则在一项泰国 Rom Klao 地区青光眼人群调查中连续对 109 例( 30 例男性, 79 例女性,平均年龄 61.3 岁)进行了测量。

结果: 方法 A 测得的平均前房深度分别是丹麦组 1.97mm ( SD , 0.29 ),泰国组 2.59mm ( SD , 0.27 )。方法 B 测的数据在两个组都明显大于方法 A ( P<0.001 ),丹麦组差异 =0.118mm , 95% 可信区间 0.109 ~ 0.127 ;泰国组差异 =0.166mm , 95% 可信区间 0.158 ~ 0.174 。前房深度每增加 1mm ,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值就增加 0.052mm 〔回归方程:差异( B-A ) =0.0667* 平均前房深度 -0.0148 ; R2=0.31 〕。在两个研究组中都发现了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

结论: 前房深度的测量对于评价原发性房角关闭的疑似病例和患者的重要性无需再作强调。本研究首次对于两个样本中,定量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差异,一个样本是以临床为基础(疑似房角关闭),另一个是以人群为基础。两种方法之间的误差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即年龄每 1 , ACD 下降 6% 。本研究强调指出临床医生应该认识到两种方法之间的误差,并在测量深度时进行标准化测量。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多次使用的眼液瓶中不含防腐剂眼液的微生物污染
Mamun Q Rahman, Deepak Tejwani, Julie Wilson, Ian Butcher, and Kanna Ramaesh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 - 科学性报告

关键词: 应用;污染;滴剂;眼;多种的
摘要:

目的: 英国使用的大部分滴眼液含有防腐剂,并用塑料瓶装。个别患者使用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是为了避免眼部刺激和过敏反应。本研究是为了调查多次使用的眼液瓶中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微生物污染的问题。
方法: 收集 Tennent 眼科研究所门诊和住院病人使用过的眼液瓶,分别为使用第 7 天和第 3 天。瓶中眼液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 ( 巧克力琼脂,血琼脂,真菌培养基和增菌培养基 ) ,标准微生物鉴定技术鉴定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 收集了 95 个眼液瓶,装有 11 种不同的眼液。 8 瓶眼液有明显的细菌生长。所有眼液中共发现 7 种不同类型的有机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芽孢杆菌 ,沙雷菌,催产克雷白杆菌,阴沟肠杆菌,甲型链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

结论: 不含防腐剂的眼液在多次使用的药瓶中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研究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中线粒体DNA第11778个碱基突变的无症状携带者色觉损害的情况
Peter A Quiros, Rodrigo J Torres, Solange Salomao, Adriana Berezovsky, Valerio Carelli, Jerome Sherman, Federico Sadun, Anna Maria De Negri, Rubens Belfort, and Alfredo Sadun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色觉,色觉损害,遗传性眼病,,线粒体 DNA ,视神经疾病

摘要

目的: 研究我们先前发现的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中线粒体 DNA 第 11778 个

碱基突变 的无症状 携带者是否有色觉损害。

方法: 对 91 名研究对象进行色觉检查,研究对象的一部分来自一个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 。运用 Farnsworth-Munsell 100 色觉检查方法进行其中一只眼的色觉检查,检查时按照条件一致,并排除环境反射光的强弱的影响,日光色觉温度设定为 6700 卡尔文及采用统一的背景。运用 FM-100 MS- 计算机评分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打分。色觉的损害分为三及 蓝色 色觉障碍,绿色色觉障碍或红色色觉障碍。色觉障碍的分类是根据计算机绘制的散点图轴及年龄匹配的错误分数计算得出,只有最大错误分数的轴定义为色觉缺损。在 91 位研究对象中 55 位为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成员 ,他们为 线粒体 DNA 第 11778 个碱基突变的携带者。另外 36 位为年龄相配的无此突变的对照者。

结果: 55 位 线粒体 DNA 第 11778 个碱基突变的携带者中有 27 位表现出一只眼或双眼的色觉损害。二者 27 位中有 13 位表现出 蓝色 色觉障碍 14 位为绿色色觉障碍。 27 为中有 9 位表现出双眼的损害,其中 6 位为绿色色觉障碍, 3 位为 蓝色 色觉障碍。 36 位对找对象中只有 6 位表现出色觉障碍其中 5 位为绿色觉障碍, 1 位为 蓝色觉障碍,统计学分析线粒体基因 体 DNA 第 11778 个碱基突变 的无症状 携带者与对照者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表现出突然的视力损害,而无症状基因突变携带者没有视力的丧失被认为没有明显的视神经损害。我们的研究表明无症状的基因突变携带者有色觉障碍并可能伴随有其它细微的慢性损害。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Clinical science - extended reports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其治疗
Gerald McGwin, Jr., Michael S. Vaphiades, Tyler A. Hall, and Cynthia Owsley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病例对照;流行病学;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摘要

背景—— 研究 Viagra (sildenafil) 、 Cialis (tadalafil) 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NAION )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为 38 名来自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一家学术性眼科诊所的确诊为 NAION 的男性患者;对照组为 38 名无 NAION 病史、年龄匹配的正常人。通过电话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其过去和现在使用 Viagra 和 / 或 Cialis 的情况。

结果—— 总体上患有 NAION 的男性患者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相比,其 Viagra 和 / 或 Cialis 的服用史无明显差异(病例组 OR 值为 1.75 , 95 %可信区间( CI )值为 0.48-6.30 ;对照组 OR 值为 1.82 , 95 % CI 值为 0.21-15.39 )。但是,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 NAION 与服用 Viagra 和 / 或 Cialis 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OR 值为 10.7 , 95 % CI 值为 1.3-95.8 )。在高血压病史患者中也可发现相似的关联,但无统计学意义( OR 值为 6.9 , 95 % CI 值为 0.8-63.6 )。

结论—— 有心肌梗死或高血压病史的男性服用 Viagra 和 / 或 Cialis 可增加其 NAION 患病的风险性。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警告上述情况的患者发生 NAION 的潜在风险。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潜伏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长期疗效—— 一项前瞻性研究
Ulrike Stolba, Ilse Krebs, Peggy D. Lamar, Tina Aggermann, Diego Gruber, and Susanne Binder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潜伏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长期疗效;经瞳孔温热疗法

摘要

目的: 评价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长期疗效。

方法: 在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对未经其他治疗的患有潜伏性或显著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进行经瞳孔 温热疗法,其能量为 630mW 。治疗后 6 , 12 和 24 月进行远、近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7 只眼符合纳入标准。 70% 的患眼在治疗后 24 月的 ETDRS 视力提高( 14 %)或不变( 56 %), 56 %的患眼阅读视力稳定( 51 %)或好转( 5 %)。但是在随访期间因病情恶化导致以上参数值( ETDRS 视力和阅读视力)显著下降的眼数逐渐增多( p 值分别为 0.0002 和 0.0003 )。 79 %的患眼对比敏感度保持稳定( 70 %)或有改善( 9 %)。统计分析提示在随访期内视力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6 )。

结论: 尽管大部分患者经 瞳孔温热疗法后其远、近距离视力可稳定于平均值,但可观察到显著下降的趋势。统计学比较显示治疗后 24 月较 12 月视力无进一步恶化。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1996~2003年爱尔兰青光眼药物治疗费用逐渐增高
Angela Knox, Michael Barry, Bernadette McGowan, and Colm O'Brien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青光眼治疗费用;青光眼;眼科治疗

摘要

背景: 青光眼在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 2% ,在全世界范围约有 6700 万患者。我们研究两个国家,北爱尔兰( NI ,人口约 170 万)和爱尔兰共和国( ROI ,人口约 390 万)在 1996 ~ 2003 年 8 年间青光眼新药的用量和费用。同时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青光眼手术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爱尔兰 1996 年 1 月至 2003 年 12 月青光眼药物费用、处方数据和手术率。将每种青光眼药物的费用和用量按照英国国家 FORMULARY 对青光眼治疗分类进行分组。从北爱尔兰 卫生中心和爱尔兰共和国 IMS Health 获得上述药物信息,包括公立和私立处方。手术率的信息从北爱尔兰社会卫生部和爱尔兰共和国住院患者数据库( HIPE )获得。

结果: 1996 ~ 2003 年间 NI 青光眼药物种类增加了 30% , ROI 增加了 59% 。药物费用的增加比种类的增加要快: ROI227% , NI78% 。在 ROI ,药品费用平均每年增加 19% 。在 NI , 2003 年新药占青光眼处方药种类的 40% 和市场总费用的 63% 。在 ROI ,新药占总量的 57% 和费用的 77% 。前列腺素拟似药一项就占费用的 53% 。两个国家的小梁手术数量下降超过了 60% 。

结论: 1996 ~ 2003 年 NI 和 ROI 青光眼药物的用量和费用增加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人口统计学上的变化和治疗青光眼以及高眼压症方法的变化共同导致的。 2003 年 ROI 前列腺素拟似药是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最常用的处方药,导致了药费开支的极度升高。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匹罗卡品全身应用对Sjören’s 综合征患者结膜上皮功能改善的研究
Pasquale Aragona, Rossana Di Pietro, Rosaria Spinella, and Michele Mobrici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匹罗卡品

摘要

目的: 评价 Sjören’s 综合征( SS )患者口服 匹罗卡品对结膜上皮功能的改善情况。

方法: 研究对象为 15 名原发性 SS 患者,实验设计为前瞻性、单盲对照研究。患者接受匹罗卡品口服治疗 2 月,在实验开始前( T0 )、开始后 1 月( T1 )、 2 月( T2 )和停药后 15 天( T3 )评价其全身及眼部症状、泪膜破裂时间( BUT )、角膜荧光素活体染色、 Schirmer Ⅰ试验、泪液基础分泌试验和结膜印痕细胞学。并对结果进行 Student’s T 检验和 Mann-Whitney U 检验。

结果: 结膜印痕细胞学显示杯状细胞数在 T1 期开始增加( ( 1.6 ?.2 , T0 期为 0.6 ?.7 , p=0.025 ), T2 期与 T0 和 T1 期相比进一步改善( 5.1 ?.7 ; p<0.001 )。 T3 期杯状细胞数较 T2 期显著减少( 1.9?.1 ; p<0.001 )。

口干的症状在 T1 期开始改善,到 T3 期回到基线水平。眼部灼热感及异物感在 T1 期即有改善,而眼部干燥症状在 T2 期出现好转。 T2 期 BUT 试验结果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口服匹罗卡品可导致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以及不依赖于泪液分泌的结膜上皮功能的改善。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由沙眼所致倒睫患者拔除睫毛和角膜混浊的相关性研究
Emily S West, Beatriz Munoz, Alemush Imeru, Wondu Alemayehu, Muluken Melese, and Sheila K West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埃塞俄比亚; STAR 试验;拔除睫毛法;沙眼;倒睫

摘要

目的: 研究需手术治疗的倒睫患者拔除睫毛和角膜混浊( CO )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研究使用来自 STAR 试验的横断面资料。对埃塞俄比亚 Wolayta 区需手术治疗倒睫的患者进行如下指标的评价:沙眼程度、内卷睫毛的数量、 拔除睫毛的表现、睑内翻的程度、倒睫的持续时间以及角膜混浊的程度。并根据睑内翻和拔除睫毛的程度对其主要结局—— CO 进行分层。

结果: 轻度睑内翻患者无论其拔除睫毛的程度如何,大约有 10 %出现 CO 。中度睑内翻患者中,拔除睫毛眼有 21 %出现 CO ,未拔除者有 34 %出现 CO ,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2 )。重度睑内翻患者情况相似,拔除睫毛眼有 43 %出现 CO ,未拔除者有 74 %出现 CO ( p<0.0001 )。 CO 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校正模型显示在中度及重度睑内翻患者拔除睫毛具有保护性作用( OR 值分别为 0.51 ; 0.24 , 95 % CI 分别为 0.32-0.83 ; 0.13-0.45 )。在轻度睑内翻眼中,拔除睫毛与否其 CO 的发生率无差异。

结论: 睑内翻是 CO 发生最重要的预测因子。横断面的相关性提示拔除睫毛法对轻度睑内翻眼可能无帮助,但能保护中度及重度睑内翻眼免于发生 CO 。但是由于拔除睫毛的重度睑内翻眼仍有 43 %出现 CO ,因此拔除睫毛法不能替代倒睫手术。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青光眼手术中联用丝裂霉素将增加滤过泡无血管化、经结膜渗漏和滤过泡裂孔的发生率
Nitin Anand, Seema Arora, and Martin Clowes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深层巩膜切除术;滤过泡裂孔;丝裂霉素 C ;小梁切除术;经结膜渗漏

摘要

目的: 前瞻性研究青光眼手术中使用丝裂霉素 C ( MMC )对于结膜滤过泡高危因素如无血管化、经结膜的渗漏和滤过泡裂孔的影响。

方法: 一个观察者对进行了青光眼联合 MMC 的 125 例连续患者 125 只眼进行了为期 2 年的前瞻性研究,这些患者最初都成功的建立了滤过通道。术中在切除巩膜瓣前在巩膜瓣在使用 MMC (多数为 0.2mg/m 、 l2 分钟)。青光眼手术的种类包括小梁切除术、深层巩膜切除术和联合手术。将干燥的荧光素试纸至于滤过泡无血管区观察是否有房水外流。

结果: 观察到滤过泡无血管化、 TCO 和滤过泡裂孔发生的平均时间( 95% 可信区间)分别是 106 天( 69 ~ 143 天)、 208 天( 155 ~ 261 天)和 609 天( 559 ~ 659 天)。有 17 只眼( 13.6% )发生了滤过泡裂孔,其中 15 只眼( 24.6% )是在小梁切除组中, 2 只眼( 3.1% )是在深层巩膜切除组中( p=0.003 )。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术后 6 月、 12 月和 24 月发生滤过泡无血管化的可能性分别是 56% 、 71% 和 73% 。在无血管化的滤过泡,发生 TCO 和滤过泡裂孔的的可能性在 6 月为 77% 和 1% ,在 12 月为 81% 和 12% ,在 24 月为 95% 和 26% 。 Cox’s 回归分析和 log-rank 检测显示大的无血管的滤过泡( >4mm )发生 TCO 的可能性更大(风险比 3.77 , p=0.001 ),小梁切除与深层巩膜切除相比,更容易发生滤过泡裂孔(风险比 0.06 , p=0.0006 )。

结论: 青光眼术中在巩膜瓣切除部位联用丝裂霉素 C 可伴有滤过泡无血管化、 TCO 和迟发性滤过泡裂孔发生可能性增加。术后 1 年多数眼发生滤过泡无血管化。所有无血管化的眼都会发生 TCO ,而发生滤过泡裂孔的可能性随时间增加。本研究提示对接受青光眼联合丝裂霉素 C 手术的患者出现无血管化的滤过泡应该一直进行监测。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经双折射重建和眼屈光介质矫正的3D视盘成像立体照相
Juan Xu, Opas Chutatape, Ce Zheng, and Paul Tec Kuan Chew

文章类型: 试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3D 视盘重建;青光眼;图像 重建;眼屈光模型;立体眼底照相

摘要

3D 视盘成像 色彩真实, 对于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不仅对于评价视盘情况非常有用,而且可使病理诊断和对疾病进展的监测变得简单易行。本文介绍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程序――包括照相测定、图像重建、深度复原和矫正屈光介质的影响――中获得 2 份立体图像,以进行完全的 3D 视盘重建。联合两种重建技术(相关和基于图像特征的方法)去掉不确定的匹配点以提高重建的整体准确性。屈光介质简化为单个晶状体并整合到重建过程中以获得正确的 3D 视盘图像。临床确认, 3D 视盘还原图像与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 HRT )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兼容性,而且前者更加经济,对于视盘的评价方式更加接近传统的方法。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一种新的评估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图像质量的方法
Daniel M Stein, Hiroshi Ishikawa, Ravi Hariprasad, Gadi Wollstein, Robert J Noecker, James Fujimoto, and Joel S Schuman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图像质量;质量评估;性燥比

摘要

目的: 评估一种新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图像质量自动检测方法。并在图像质量区分能力上与性燥比及信号强度进行比较。

方法: 建立一种新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图像质量评估指标:质量指数( QI ),运用 stratus 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器对黄斑部作线性扫描,视乳头周边区域作环形扫描,并对视乳头进行扫描。运用我们设计的软件程序对所得图像的直方图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质量指数。比较分析软件所得到的质量指数与 3 位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专家图像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图像质量以高质量,可接受和差表示。

结果: 研究 21 位纳入对象的 63 幅图像( 21 位研究者分为三组:早期或中期青光眼患者,晚期青光眼患者及正常眼,每组 7 人)。选取连续的图像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分析。高质量图像与差质量图像间及可接受图像与差质量图像间性燥比,质量指数,信号强度都有差别 。而高质量图像与可接受图像间只有质量指数存在差别。区分质量差图像与高质量图像或可接受图像的接收器工作特性曲线面积分别为性燥比: 0 。 68 , IQP ?: 0 。 89 ,图像质量: 0 。 99

结论: 图像质量指数能自动客观的定量评估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的图像,与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图像分析专家分析的结果有很大的相似性。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非渗出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病变中的应用
Cristiana G Pieroni, Andre J Witkin, Tony H Ko, James G Fujimoto, Annie Chan, Joel S Schuman, Elias Reichel, and Jay S Duker

文章类型:临床科学 - 延展性报告

关键词: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玻璃膜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辨率

摘要

目的:描述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UHR-OCT) 对非渗出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 (AMD) 的成像特点。

方法: UHR-OCT 眼部成像系统采用飞秒激光源技术,拥有三维轴向分辨率,可以获得非渗出性 AMD 患者的视网膜断层图像,同时对所获图像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对 42 例临床诊断为非渗出性 AMD 患者 (52 眼 ) 进行 UHR-OCT 检查,发现有 47 眼 (90%) 有玻璃膜疣和 / 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在这些患者当中 UHR- OCT 显示有三种类型的玻璃膜疣: (1) 特殊的 RPE 赘疣; (2) 锯齿形 RPE 玻璃膜疣; (3) 结节状玻璃膜疣。另外有 3 眼 (6%) 有视网膜或 RPE 下液,这其中有 2 例患者 UHR-OCT 显示有亚临床期脉络膜新生血管。

结论:相比标准 OCT 而言, UHR-OCT 分辨率的提高使外层视网膜得以清晰显现。 UHR-OCT 可以检测出临床或血管造影不能发现的早期渗出性病变。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局部激光治疗前后在视网膜小动脉中受损视网膜的自身调节
Peter Jeppesen and Toke Bek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扩展报道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自身调节;糖尿病性黄斑病变;肌源性反应;视网膜血管分析器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激光光凝前后供应该区域的视网膜动脉在血压急剧升高时对血管直径灵敏度的影响,无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动脉作对照组。

方法: 采用视网膜血管分析器研究 17 例糖尿病患者等长运动引起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后视网膜动脉血管直径的反应。供应黄斑水肿区域的动脉为研究组,选择无视网膜病变的黄斑部视网膜动脉作对照组。立即记录黄斑水肿区域局灶性激光光凝前、光凝后 1 小时、 3 小时供应该区域的动脉血管直径的灵敏度。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小动脉血管直径的灵敏度在局灶性激光光凝前均受到损伤。治疗能导致局灶性视网膜水肿减退,但不影响供应该区域小动脉血管直径的灵敏度( P=0.85 )。

结论: 糖尿病患者小动脉血管直径的灵敏度损伤与视网膜病变损伤的区域型分布不相平行。干扰自身调节的其他因素很可能与血管的分流失调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关。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新加坡青少年未矫正屈光不正的相关研究
David CS Ho, Christopher CB Ng, Errol W Chan等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扩展报道

关键词: 新加坡;儿童;横向研究;屈光不正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加坡 12-16 岁( 7 年级)学龄儿童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向研究的方法, 2 所学校共 628 名参与者(参与率 99.8% )。采用访问调查表的形式列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和危险因素。屈光不正采用桌式屈光计测量。平常视力 0.2 或更差的参与者都要经过主观验光。主观验光后最佳矫正视力至少提高 0.2 者定义为未矫正的屈光不正。

结果: 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是 22.3% ( 95% 的可信区间 19.0%-25.5% )。多重变量与学生的未矫正屈光不正的优势比相协调,这些学生的最低学术能力是 2.24 ( 95% 的可信区间 1.34-3.37 )。增加 诊视 眼保健的时间间隔会增加未矫正屈光不正的危险性( P 值 =0.001 )。

结论: 在新加坡 12-16 岁学生中( 7 年级),未矫正屈光不正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未矫正屈光不正在低学术能力或长时间未诊视眼保健的学生中很普遍。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关于ADAL-1?生物黏合剂在无缝线眼外肌徙后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Maria Emilia Mulet, Jorge L Alio, Maria Mar Mahiques, and Jose M Martin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生物黏合剂;眼外肌黏合;斜视手术

摘要

背景 / 目的: 评价生物黏合剂 Adal-1?adhesive 在斜视手术眼外肌黏合中的作用。

方法: 将 27 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 17 只眼作为对照组, 10 只眼作为研究组。对水平直肌进行徙后。在对照组用 7/0vicryl? 缝合 肌肉于巩膜上,在研究组使用 Adal-1? 生物黏合剂代替缝线。评价肌肉和巩膜的黏合强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 对照组眼外肌徙后 8,17?,38mm 而缝合点移位 0,02 ?,7mm ,而研究组肌肉徙后 9,09?3,08mm ,而结合点移位 0,15 ?1,56 mm ,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术后早期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大于对照组( P>0.05 ),但在术后其他时期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ADAL-1? 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斜视手术缝线缝合徙后肌肉的选择。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免疫表型标志物鉴别黑色素细胞病变的良恶性
Sander Keijser, Guy Missotten, Johannes M Bonfrer, Didi De Wolff-Rouendaal, Martine J Jager, and Rob J.W. De Keizer

文章类型: 临床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PAM ; S100 ;结膜黑色素瘤;结膜痣;葡萄膜黑色素瘤

摘要

背景 / 目的: 研究结膜痣、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 PAM )、结膜黑色素瘤和葡萄膜黑色素瘤的 S100A1 、 S100A6 、 S100B 、 MelanA 和 CEA 的表达,以评价它们对于病例鉴别上述疾病的作用。

方法: 对 18 例结膜痣、 14 例 PAM 、 16 例结膜黑色素瘤和 20 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对 S100A1 、 S100A6 、 S100B 、 MelanA 和 CEA 免疫染色,对其表达进行半定量计分。

结果: S100A1 在结膜痣和结膜黑色素瘤的表达差异显著,阳性细胞分别为 30.6% 和 71.4% 。结膜黑色素瘤 S100A1 和 S100B 的平均计分高,分别为 71.4% 和 62.9% ;而葡萄膜黑色素瘤 S100A1 高( 88.5% )但 S100B 低( 18.5% )。 MelanA 变异较大,痣和葡萄膜黑色素瘤计分高于结膜黑色素瘤。在 4 组中 CEA 都很难检出。

结论: S100A1 可能成为鉴别结膜痣和结膜黑色素瘤的候选标志物。 S100B 可能有助于鉴别葡萄膜和结膜的黑色素瘤。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证实上述数据。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Laboratory science - extended reports

CCR2 和 MCP-1基因敲除小鼠烧灼而引起的角膜炎的分析
Toru Oshima, Koh-Hei Sonoda, Chikako Tsutsumi-Miyahara, Hong Qiao, Toshio Hisatomi, Shintaro Nakao, Shinjiro Hamano, Kensuke Egashira, Israel F Charo, and Tatsuro Ishibashi

文章类型 : 实验研究

关键词 : 趋化性 ; 免疫细胞化学 ;基因 敲除动物 ; 巨噬细胞 ; 中性粒细胞

摘要:

目的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阐明 CCR2/MCP-1 在角膜炎中的作用

方法 :我们采用烧灼所致的角膜炎模型。使用硝酸银烧灼 CCR2 基因敲除鼠、 MCP-1 基因敲除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角膜。烧灼后 96 小时观察角膜水肿,混浊程度等临床特征,通过 流式细胞技术 分析角膜浸润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衰竭小鼠的角膜炎也进行分析。

结果 : CCR2 和 MCP-1 基因敲除小鼠角膜烧灼后,其角膜水肿程度和混浊程度与对照组小鼠一致。 流式细胞检测发现在对照组中,大部分浸润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而 CCR2 和 MCP-1 基因敲除小鼠中,角膜浸润的 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仍可观察到明显的角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烧灼所致角膜炎时,中性粒细胞能减轻水肿和混浊程度 。

结论 : CCR2 和 MCP-1 分子对于烧灼引起的角膜炎并不是必需的。在这个 烧灼所致角膜炎的 模型中,中性粒细胞才是最重要的效应细胞, 而并非巨噬细胞。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在人类视网膜发育的早期, Muller 细胞中 谷氨酸周期相关蛋白 和抗细胞调亡蛋白的表达
Pierre Georges, Elisa E Cornish, Jan M Provis, and Michele C Madigan

文章类型 : 实验研究

关键词 : Bcl-2 蛋白家族; L - 谷氨酸 - L 天冬氨酸 转运体 ; 细胞存活 ; 谷氨酰胺合成酶 ; 突触发生

摘要:

目的 : 在人类视网膜发育的早期,研究相对于 突触素——一种突触前囊泡蛋白质表达的开始 , Muller 细胞中 谷氨酸周期相关蛋白质 ( 谷氨酰胺合成酶 (GS) 和 GLAST )和抗细胞调亡蛋白质 (Bcl-2 和 Bcl-X) 的分布,
方法 :对胎儿眼的 冰冻切片 ( 13 至 22 孕周( WG ): (n=10) ,采用 荧光显微镜观察 Bcl-2, Bcl-X, GS, GLAST 和免疫反应性 突触素 , 然后自初始黄斑中心凹端对其定位。 成人视网膜冰冻切片( n=4 )用 Bcl-2 和 Bcl-X 抗体进行免疫标记。
结果 :最初在 初始黄斑中心凹检测到 Muller 细胞 对 GS, GLAST 和 Bcl-2 的免疫反应性,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视网膜周边也可检测到。突触素免疫反应性比其他靶蛋白质更早出现。在检测到突触素免疫反应性的区域,成熟的(已分化的) Muller 细胞从 13 孕周开始就表达 Bcl-2 和 Bcl-X-IR ,而第一次检测到 GS- 和 GLAST-IR 是在第 14 孕周。另外,从 13 孕周时开始,横跨整个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和未成熟神经干细胞分别表达 Bcl-2-IR 和 Bcl-X-IR 。在成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一些双极细胞仅表达 Bcl - X ,而不表达 Bcl - 2 。
结论 :在突触发生开始之后 Muller 细胞开始表达 Bcl-2 和 Bcl-X ,但是早于 GS 和 GLAST 开始表达的时间,这表明在早期人类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谷氨酸转运开始出现时这些蛋白质均有保护作用。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A2e 介导的 内照明器 的光毒性效应
Yasuo Yanagi, Yuji Inoue, Woo-Dong Jang, and Kazuaki Kadonosono

文章类型 : 实验研究

关键词 : A2e; 内照明器;光毒性;玻璃体切割术

摘要:

目的 :比较内照明器下视网膜理论阈值时间和用含 A2e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 (RPE) 进行的实验性视网膜光毒效应的差别。

材料和方法 :评价从 2 家制造商得到的 3 种类型的 20G 和 25G 内照明器在估计的使用距离(距视网膜 5 毫米)时,将 总束流光能量分成线束点 光谱时的光照量。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托会推荐的指标计算视网膜阈值时间。在体外 ,将标准内照明器放置于 A2e 细胞上方 1 厘米处并 照射30分钟,通过WST-1测定评价细胞的活性。

结果 :所有内照明器检测时,视网膜阈值时间均在 1 分钟之内。 3 个 20G 的内照明器中,有两个光照后带有 A2e 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同样情况下,暴露于 25G 的内照明器的细胞活性未受到影响。理论阈值时间和试验中所得出的数据没有相关性。

结论 :在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时,光纤照明可以诱导视网膜的光损伤。虽然含 A2e 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模型可能与临床上实际情况不一致,但是这个模型有助于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发生的光损伤,而这并不能从理论上的视网膜损伤模型得出。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曲安奈德及其赋形剂对细胞存活的影响
Saad Shaikh, Son Ho, Lauren Engelmann, and Stephen W. Klemann

文章类型: 试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玻璃体腔内; Kenalog (即曲安奈德的商品名);类固醇;毒性;曲安奈德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曲安奈德及其赋形剂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ARPE19 )的影响。

方法: 将不同浓度( 0.01-1.0mg/ml )的曲安奈德商品化制剂、不含赋形剂的曲安奈德和赋形剂分别加入 ARPE19 细胞株中。 5 天后用 3-(4,5 二甲基噻唑 -2- 烃基 )-2,5- 二苯基四唑溴化物( MMT )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用毒性业已确认的他莫昔芬检测 ARPE19 细胞株的功能。

结果: ARPE19 细胞株在他莫昔芬中的情况正如预计的一样。在最高浓度时( 1.0mg/ml 曲安奈德,没有稀释), ARPE19 细胞株数量显著减少。细胞存活能力在商品化制剂的曲安奈德中下降最大,在赋形剂中下降次之,在不含赋形剂的曲安奈德中最小。在较低浓度中,细胞存活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尽管在各种浓度中的存活能力与其浓度成反比。

结论: 在体外,浓度达到 1mg/ml 时,不管是商品化制剂的曲安奈德还是不含赋形剂的曲安奈德还是赋形剂本身都会导致细胞减少。尽管这是模拟目前广泛使用的曲安奈德治疗玻璃体腔的理论上的浓度,但这可能并不代表细胞在生物环境下的情况。在商品化制剂中细胞存活能力下降最大,提示曲安奈德及其赋形剂在较高浓度是对细胞有潜在毒性作用。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