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O in Translation: Chinese Abstracts
中文摘要 March/ 三月 2007 Editor/ 编辑: Dr Alvin Kwan-ho Kwok |
同侧鼻腔缺如患者的鼻腔泪囊吻合术 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的眼部并发症
GDx Vcc 、 HRT I 和视乳头立体照相临床评价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 阿达木单抗在儿童眼葡萄膜炎治疗中的作用 眼睑及眶周侵润性鳞状细胞癌
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人的复发风险 a 干扰素对难治性葡萄膜炎疗效的研究:针对 45 例患者的回顾性单中心性研究 使用 Visante 眼前节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分析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 经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葡萄膜炎并发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板层移植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形态学及功能学结果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在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发生率的研究 正视眼和近视眼调节时晶状体屈光和生物测量学改变之间的线性关系 Viscoelastic Shear Properties of the Fresh Porcine Lens 抑制核因子 - κB 的活性可减弱过氧化氢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角膜上皮细胞上基层是小分子物质及转运白细胞被动运输的主要屏障 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 2 , 5 , 9 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cGMP 积聚 无创性血管阻抗测量法证实在眼球等长运动时存在血管收缩 |
比较 rRNA 核酸扩增和 DNA 核酸扩增检测沙眼衣原体敏感性研究 关键词: 衣原体; DNA 扩增技术; RNA 扩增技术;沙眼 摘要 背景 / 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 WTO )希望全球消灭沙眼疾病,沙眼是世界上可预防的致盲性眼病,部分可通过大量抗生素进行治疗。 DNA 核酸扩增技术是目前用于评估治疗沙眼效果的一项检测技术。有人认为新的 rRNA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较 DNA 更敏感,因为细菌 rRNA 的量较 DNA 多 10000 倍。还有人认为 rRNA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不敏感但更具有特异性,因为有很多死亡的病毒或亚病毒不能检测到。本研究通过对居住在沙眼流行村庄患沙眼的小孩进行 rRNA 和 DNA 检测,并对两种检测方法作比较。 方法: 对 埃塞俄比亚衣索比亚的两个村庄共56个0~10岁的孩子进行 rRNA 和 DNA 核酸扩增检测,标本来自于上睑结膜。 结果: rRNA 技术检测出沙眼衣原体感染患儿 35 例( 63% ), DNA 技术检测出 22 例( 39% )( 麦克尼马尔检验结果 p=0.0002 ) 。 rRNA 方法检测出了所有 DNA 检测出的病例,还另外检出了 13 例( 13% )。 结论: 通过对沙眼流行村庄的孩子进行检测比较, rRNA 检测方法较 DNA 方法更敏感。用 rRNA 检测方法能够发现 DNA 检测不出的病例,过去采用 DNA 技术评估抗生素治疗后沙眼的患病率明显低估了其真实情况。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参考低视力临床康复标准对患者行对比敏感度和幻视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 查尔斯 - 伯奈德幻视;对比敏感度 摘要 目的: 参考低视力临床康复标准,探讨成年患者幻视和视觉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 参考低视力临床康复标准,对所有参与患者(共 225 人)提问有关幻视症状的标准问题。绘制最佳矫正视力与对比敏感度关系的 Pelli-Robson 图表。采用多重 logistic 回归分析幻视和视觉参数的关系。 结果: 所有研究患者中有 78 人有幻视症状,将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用四分位数表示。多重 logistic 回归控制对比敏感度、年龄、性别及抑郁和自主性等参数,四分之三的患者视力(与最好的相比较)与幻视没有关系。控制视力、年龄、性别、抑郁和自主性后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对比敏感度与幻视关系密切(优势比 OR4.1 ,可信区间 CI1.1 , 15.9 ; OR10.5 , CI2.6 , 42.1 ; OR28.1 , CI5.6 , 140.9 )。 结论: 矫正视力后最低对比敏感度与幻视关系密切。 手术与水凝胶人工晶体植入后视力效果的研究 关键词: 水凝胶;钙化;人工晶体;混浊 摘要 目的: 报告水凝胶人工晶体植入后的临床和手术效果以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位置与最终视力 的关系 方法: 对 2001 年 6 月至 2005 年 2 月间 在爱尔兰 Waterford 区医院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 73 只眼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详细情况,尤其注意视力结果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 本研究有 71 例患者 73 只眼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原发性白内障出现后平均 36.64 (± 9.9 )个月进行手术,术后随访时间平均 13 (± 1 )个月。二期人工晶体植入可放入囊袋、睫状沟和前房内,其中位于囊袋内者有 22 眼( 30.1% ),睫状沟内者有 24 眼( 32.9% ),前房内者有 27 眼( 37% )。手术顺利者 36 眼( 49.3% ),手术不顺利如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悬韧带断裂者占 50.7% 。术后 1 个月和三个月以及最终的随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有显著改善(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结果: p<0.001,p=0.006 和 p<0.001 )。 8 只眼( 10.9% )获得了最佳矫正视力 6/6 或更好, 40 只眼( 54.8% )获得了最佳矫正视力 6/12 或更好。除了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眼外,二期人工晶体放入囊袋内和睫状沟内与植入前房内相比,矫正视力记录如下: 26 只眼( 35.6 )植入囊袋和睫状沟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 0.2 ( 0.10-0.40 ); 19 只眼( 26.02% )植入前房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 0.5 ( 0.20-0.60 );秩和检验结果 p=0.004 。 结论: 人工晶体植入是一项技术上的挑战,但术后视力的提高需要过程。晶体植入前房视力效果差于植入囊袋和睫状沟内,这与晶体植入的位置有关系。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科茨病治疗的观察:较少是更多 关键词 :科茨病;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小儿眼科学;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 摘要 背景: 在本文中我们分享了我们在治疗不同严重程度的科茨病方面的经验并关注于重病的治疗。 方法: 10 位用不同方法包括内眼手术、冷冻粘结术和 / 或激光凝固处理病人的回顾性图表观察。 结果: 9 位病人是男性。就诊时的平均年龄为 4.6 岁 ( 范围从 21 个月至 7 岁 ) ;渗及毛细血管扩张的视网膜象限的平均数是 2.7( 范围 1-4, 中位数 3) ; 10 位患者中 8 位有视网膜脱离,其中 6 位是完全性脱离;而所有病人都有黄斑累及,要么是渗出性要么是纤维性。平均随访期 2.3 年 ( 范围从 1 至 4.5 年 ) 。观察到的最佳视力结局出现在病情较轻的患者中。例如,仅有的 4 位保持行走视力的患者均未出现完全性视网膜脱离, 2 个或更少象限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和强于光感的视力。没有病人出现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所有患者均保有一只从美容方面来说可接受的眼睛。 结论: 在这个有限的组别中,重型科茨病治疗中的视力结局主要依赖于就诊时的疾病严重程度和视力状况。最低限度经睫状体平坦部带有玻璃体注入的侵入性手术结合视网膜下液体外引流术,再加上冷冻疗法和 / 或激光凝固术足以促使视网膜复位并防止视力丧失。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同侧鼻腔缺如患者的鼻腔泪囊吻合术 关键词: 鼻腔泪囊吻合术;鼻腔缺如 摘要 鼻腔泪囊吻合术( DCR )仍然是治疗鼻泪管阻塞( NLD )引起的泪溢的一种手术选择。它包括去除泪囊壁和周围骨质制造一个骨窗,从而在泪囊和同侧鼻腔之间形成一个软组织瘘口。手术成功需要有一个正常的鼻腔,如果没有鼻腔,将会是个挑战。本文描述对
3 例同侧鼻腔缺如泪道阻塞患者行 DCR ,瘘口造在泪囊和对侧鼻腔之间。 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的眼部并发症 关键词: 并发症;眼部;免疫抑制;移植 摘要 目的: 前瞻性研究需要接受长期高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眼部病变及进行眼科筛查的情况。 方法: 对接受免疫移植治疗的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患者进行扩瞳眼科检查。移植后期再次进行检查。 结果: 115 例移植患者中有 62 例( 54% )有眼部改变。最常见的是白内障( 17% ),其后是眼压升高( 8% ),脉络膜视网膜瘢痕( 5% )和糖尿病行视网膜病变( 3% )。 1 例患者手术后出现曲霉菌感染导致眼内炎。 18 例患者( 16% )在检查时有症状,最多的是视力模糊。有症状患者中最多的是白内障,有 1/4 出现了晶状体后囊下浑浊,这可以归因于类固醇治疗。 结论: 与此前报道不同的是,患者眼部感染并发症的几率低得令人吃惊。这可能与免疫抑制治疗的进步和对免疫抑制患者移植后早期监测得到改善有关。本研究不支持对心脏或心肺联合移植术后没有症状的患者进行眼部筛查。 |
GDx Vcc 、 HRT I 和视乳头立体照相临床评价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 关键词: 共焦扫描激光眼底镜;诊断准确性;青光眼;眼科医生;偏振激光扫描仪 摘要 背景 / 目的: 比较 GDx VCC 偏振激光扫描仪――即带有 可变角膜补偿含量( VCC )的偏振激光扫描仪 ( SLP )、 HRT I 共焦扫描激光眼底镜( CSLO )和视乳头( ONH )立体照相临床评价这 3 种方法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 方法: 从 40 例健康人、 48 例青光眼患者和 6 例高眼压症患者中取一只眼测量 SLP-VCC 和 SCLO 。同时进行 ONH 立体照相。对 16 例正常人和青光眼的 ONH 照片重复检查以观察不同检查者之间的一致性。由 4 个青光眼专科医生、 4 个眼科全科医生、 4 个眼科住院医生和 4 个验光师将 ONH 照片判定为正常或青光眼。评价 SLP-VCC 的神经纤维指数( NFI )。用 Moorfields 回归分析( MRA )和 Bathija 线性判别函数( LDF )分析 CSLO 。用 kappa 计算敏感性、特异性、正确判定眼的百分率、同一检查者和不同检查者的一致性。 结果: SLP-VCC 诊断准确性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总的正确判定率分别为 91.7% 、 95% 和 93.2% 。用 Bsthija LDF 和 MRA 分析的青光眼专科医生和眼科全科医生的 CSLO 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89.8% 、 86.4% 、 86.7% 和 85.2% 。住院医生正确判定率最低。判定 ONH 照片的同一检查者之间的一致性从 0.48 (住院医生)到 0.78 (青光眼专科医生)。不同检查者之间的一致性从 0.45 (住院医生之间)到 0.74 (青光眼专科医生之间)。不同检查者的 CSLO MRA (, 0.68 )之间的一致性显著高于 SLP-VCC NFI ( kappa , 0.60 )和 CSLO Bathija LDF (, 0.62 )。 结论: 自动化分析 GDx VCC 和 HRT 诊断青光眼的正确性与青光眼专科医生通过 ONH 立体照片诊断的正确性相当。而 ONH 分析的同一检查者和不同检查者之间的诊断一致性仅为中度到良好。我们认为影像技术可协助临床医生诊断青光眼。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阿达木单抗在儿童眼葡萄膜炎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 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 TNF- α阻滞剂;青少年原发性关节炎;眼葡萄膜炎 摘要 目的: 儿童慢性前葡萄膜炎常要经历一个严重病程,尽管使用各种免疫抑制药物,一些儿童仍反应不充分,有严重致残的高度危险性。我们组和别人证实抗 TNF- α治疗大部分无效 ( 依那西普 ) 或部分有效 ( 英夫利昔单抗 ) ,伴有过敏反应的危险。这里我们报道了 18 位用阿达木单抗(一种完全人化的抗 TNF- α抗体)治疗的病人。 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18 位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的病人 ( 当每周无效时,每两周 20-40 mg) ;其中 17 人有青少年原发性关节炎, 1 人没有查出隐匿性疾病。关节炎发病年龄从 0.5-15 岁不等,葡萄膜炎发病年龄从 2-19 岁。当以前的抗炎治疗证明无效时病人就包括在内。抗炎治疗包括全身性类固醇 (n=18) 、环孢霉素 A(n=18) 、甲氨喋呤 (n=18) 、硫唑嘌呤 (n=12) 、麦考酚酸吗乙酯 (n=4) 、环磷酰胺 (n=2) 、来氟米特 (n=3) 、依那西普 (n=8) 和英夫利昔单抗 (n=5) 。眼葡萄膜炎的分级为:有效:没有复发或超过两次复发少于治疗前,轻微:一次复发少于治疗前,没反应:复发率没有变化,恶化:治疗中复发率超过以前。关节炎分级(根据临床所见,采用 ACR PED 标准 6 个参数中的 3 个)为:有效、轻微、没反应、恶化。 结果: 关节炎 (n=16) 对阿达木单抗的反应是 16 位患者中 10 人有效, 3 人轻微, 3 人没反应。 眼葡萄膜炎 (n=18) 对阿达木单抗的反应是 16 人有效,一名儿童轻微,而一位病人没有显出任何效果。经过最初一次很好的反应之后,一名儿童为了保持良好的抗炎效果不得不缩短使用时间。 7 名治疗有效的儿童增加了免疫抑制剂治疗。一名患者,他也在使用氨甲喋呤,由于肝脏酶水平的提高,阿达木单抗不得不停药。自从阿达木单抗疗法开始报道以来,没有出现过敏性反应或感染频率增高。 结论: 对于我们组患慢性疾病的儿童,我们的结果显示:阿达木单抗对 81% 的关节炎病人有效或轻微有效,而对眼葡萄膜炎病人则为 88% 。虽然对于关节炎来说,这些结果跟其他的 TNF- α阻滞剂相仿,但阿达木星单抗对眼葡萄膜炎似乎比依那西普有效得多。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在我们组以前研究中发现的过敏性反应没有在阿达木单抗治疗中出现。必需的剂量和治疗期——可能不得个根据每位患者个性化决定,仍然不清楚。 眼睑及眶周侵润性鳞状细胞癌 关键词: 眼眶浸润;神经旁浸润;肿瘤旁炎症反应;鳞状细胞癌 摘要 目的: 回顾眼睑鳞状细胞癌( SCC )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以及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 ~ 2006 年在一家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 76 例 SCC 患者。记录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症状持续时间、病变大小和位置、之前有无复发史、神经旁浸润( PNI )和眶周浸润、组织学亚型、病变旁正常组织的炎症反应。 结果: 平均病变大小为 2.4 ± 0.36mm 。 27 例患者( 35.5% )此前有复发。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为分化良好型( 52.9% )。 PNI 和眶周浸润分别为 23.8% 和 43.4% 。 63 例患者接受手术,其他接受外放射治疗或化疗。复发或残留肿瘤为 22.4% ,多数有眼眶浸润。 5 例( 6.6% )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 结论: 本研究中深度进展的局部病变较多,部分原因是治疗不及时和之前的治疗不够。继发眼眶浸润的不良预后因子有:之前有复发、病变时间长、病变范围大以及有 PNI 。好的预后因子有:组织学分化好、炎症反应强。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人的复发风险 关键词 :前葡萄膜炎;复发率;危险因素 摘要 目的 :定量急性前葡萄膜炎 (AAU) 的再发率,并评价伴随危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 :从他们就诊时间到 2001 年八月,我们回顾性调查了 185 例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病例记录。从发病起 AAU 最初三次复发的时间和位置都被作了记录,相关危险因素(例如 HLA-B27 状态,脊椎关节病 (SpA) , AAU/SpA 家族史和非特异性关节痛史)资料也被收集。 结果 :病人被随访到他们第三次复发,或一直到删改日期 (2001 年 8 月 ) 假如复发少于三次的话。随访中位期是 35 个月, 122 位病人 (66%) 出现了至少一次复发, 67 位 (36%) 病人有三次或以上次复发。疾病初起与第一次复发间的中位间隔的 Kaplan-Meier 评价是 24 个月 95% CI (16, 34) ,第一次和第二次复发间的则为 14 个月 95% CI (9, 22) ,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复发间的为 15 个月 95% CI (10, 25) 。用 Cox 回归只有以前复发次数与 AAU 复发风险显著相关,其余已报道的危险因素与复发风险间无显著相关,也没有任何危险因素显著改变以前复发和 AAU 复发间的相关性 ( 所有相互作用的 P>0.066) 。根据复发偏利模式 ( 同侧的 , 交互的 , 或两侧的 ) 在生存率方面存在一个明显临界差异,即有一个比双侧复发 (P = 0.048) 患者事件预期值略大一点的数值。 结论 :相比于处于疾病初发阶段的患者,有先前 AAU 复发的病人存在更高的 AAU 复发风险,但复发危险并没有显示出以日益增加的早先复发次数的剂量反应—方式而增加。人口统计学和眼外特征并未表现出影响 AAU 的复发风险或复发率。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a 干扰素对难治性葡萄膜炎疗效的研究:针对 45 例患者的回顾性单中心性研究 关键词 : a 干扰素 ; 白塞氏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葡萄膜炎 摘要: 目的: 重度葡萄膜炎是引起青年人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眼病。目前,重度葡萄膜炎的治疗方案存在争议。本研究评估 IFN-2a 对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抵抗的重度葡萄膜炎患者的疗效。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复发的葡萄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接受 IFN-2a 皮下注射 (每次 300 万单位,每周 3 次)。通过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照影来检测视力是否有提高、玻璃体浑浊是否减轻,视网膜血管炎及黄斑水肿是否改善,并观察口服强的松的阈值是否降低。 结果: 45 位患者纳入了本次研究。平均年龄 32.3 岁(从 8-58 岁不等),性别比 0.66 。重症葡萄膜炎患者中有 23 位患者是白塞氏病患者,其余 22 位患者是其他类型的葡萄膜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的平均时间为 34 。 9 个月,平均复发 3 。 26 次。干扰素治疗后白塞氏病患者葡萄膜炎的控制率为 82 。 6% ,其他类型的葡萄膜炎患者控制率为 59% 。在平均 29 。 6 个月的随访期中,口服强的松从 23.6 mg/d 减少到了 10 mg/d 。其中有 10 位白塞氏病患者及 4 位其他葡萄膜炎患者停用了干扰,各有 4 位及 1 位患者复发。 结论: 干扰素是治疗复发性重症白塞氏病和其它葡萄膜炎的有效手段。然而,它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明。因此, IFN-2a 可作为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失败后的二线用药。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使用 Visante 眼前节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分析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 关键词: Visante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滤过泡图像;小梁切除术 摘要 背景: 在小梁切除术后使用 Visante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 )分析滤过泡形态。 方法: 研究接受小梁切除术的 14 只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1 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3 只。根据裂隙灯检查的形态和功能对滤过泡分级。弥散滤过 7 只眼,囊状 2 只眼,包裹状 2 只眼,扁平滤过泡 3 只眼。每只眼都接受 Visante 眼前节 OCT 检查。使用 512A 超的 10mm 垂直扫描线从滤过泡中央扫描。用软件进行分析。特征性检查滤过泡内形态和结构,包括滤过泡厚度、结膜下液体腔、巩膜下液体腔、巩膜瓣厚度、滤过泡内回声高低(低、中或高)以及巩膜瓣下引流路径。 结果: 弥散滤过泡的特征为结膜下液体聚集。在具弥散滤过泡的 7 只眼中,有 4 只眼可见到巩膜上液性空腔和巩膜瓣下引流路径。囊样滤过泡由大而低折射的多个小空腔组成,包被一层薄的结膜。包裹样滤过泡壁厚,反射性高,有一个封闭的液性空腔。扁平滤过泡表现为高巩膜反射没有滤过泡升高。 结论: Visante 眼前节 OCT 可用于滤过泡图像分析。 OCT 发现的不同类型的滤过泡内形态学改变与裂隙灯表现和滤过泡的功能一致。本研究有助于研究不同手术结果和小梁切除眼的伤口愈合进程。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经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葡萄膜炎并发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关键词 : 黄斑囊样水肿;免疫抑制;曲安奈得;葡萄膜炎;玻璃体切割 摘要 ; 背景 :本研究评价平坦部玻切联合曲安奈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葡萄膜炎并发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 方法 :共 19 位 葡萄膜炎并发黄斑囊样水肿并经全身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纳入了本次研究。患者接受平坦部玻璃体切割并玻璃体腔注射 4mg 曲安奈得。 19 位 葡萄膜炎患者部分是前葡萄膜炎患者 (n=4) ,部分是中葡萄膜炎患者 (n=9) ,部分是后葡萄膜炎患者 (n=3) 或全葡萄膜炎患者 (n=3) 。检查其视力 、 眼压 , 并行荧光造影,观察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是 14 个月。 结果 : 术后前 6 周 58% 的患者 黄斑囊样水肿的症状得到了改善。 术后 12 周后, 44% 的患者黄斑囊样水肿症状继续改善,但有 12% 的患者症状加重。 术后 3 月, 42% 的患者视力有所提高, 术后 12 月,视力有所提高的患者占 28% 。另外, 85% 的有晶体眼患者术后发生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 2 周, 27% 的患者发生了眼压升高;术后 12 月, 11% 的患者发生了高眼压。 结论 : 平坦部玻切联合曲安奈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的 葡萄膜合并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疗效较好,但其疗效持续时间短暂。白内障及高眼压是其常见并发症。 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板层移植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形态学及功能学结果 关键词 : 老年性黄斑变性;上皮;色素;视网膜;移植 摘要 目的 :评估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剥除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行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板层移植的疗效。 方法 : 9 位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及 1 位地图状萎缩型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患者接受了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板层移植。术中剥除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行中周边部黄斑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转位术。随访 6 到 12 个月。检测术后视力,行微视野、自发荧光检查,并进行荧光造影、吲哚青绿造影,对检查结果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的视力从 0.7 到 1.8 不等 ( 平均 1.37), 术后 患者的视力从 0.4 到 1.6 不等 ( 平均 1.24) 。 7 位患者术后视力有所提高, 1 位患者视力维持术前水平, 2 位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下降。 微视野检查表明 5 位患者光敏感度及固视集中在中心凹。吲哚青绿造影表明 9 位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板层移植片存在灌注。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脱离( 1 位患者发生此并发症);视网膜前膜( 2 位患者发生此并发症);地图状萎缩型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患者术后发生了脉络膜新生血管。 结论 :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板层移植治疗老年型黄斑变性是一种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微视野检查表明术后患者仍能用中心凹注视且术后患者的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在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发生率的研究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网状假性玻璃膜疣;视网膜脉络膜吻合 摘要 : 背景 / 目的: 研究网状假性玻璃膜疣在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中的发生率。并研究网状假性玻璃膜疣、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进行两个观察性连续性前瞻性系列研究。系列研究 1 :收集最近诊断为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检查其眼底观察是否有网状假性玻璃膜疣。采用 Mann-Whitney 非参数检验及 Fisher 精确检验对有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的患者及无网状假性玻璃膜疣的患者的年龄、性别、参与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类型进行比较。系列研究 2 : 对 100 位发现有网状假性玻璃膜疣的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荧光造影、 吲哚青绿造影检查。系列研究 2 的研究对象来自于另一个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结果 : 系列研究 1 的研究对象由 67 位女性及 33 位男性组成,他们最近被诊断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年龄从 67-96 岁不等(平均 79.5 岁)。脉络膜新生血管分为:典型、 隐匿型或血管化的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伴或不伴有色素上皮脱离,或出血及血管纤维疤痕。 100 为研究对象中有 24 只眼发现有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虽然本研究中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患者数量较少,但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患者发现有 网状假性玻璃膜的几率也较高。 系列研究 2 中的 100 位网状假性玻璃膜疣的患者源自本中心另一调查研究,其中 77 位为女性, 23 位为男性。年龄从 54-93 不等(平均 79.2 岁)。有网状假性玻璃膜疣的眼通常表现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体征如软性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异常、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在 2 种系列研究中蓝光眼底检查图像有助于诊断网状假性玻璃膜疣。 结论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在伴随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网状假性玻璃膜疣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网状假性玻璃膜可被划分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一种表型。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正视眼和近视眼调节时晶状体屈光和生物测量学改变之间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调节;红外光折射;晶状体;近视;部分相干干涉测量法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是为了探讨调节时眼部屈光改变和人晶状体生物测量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健康年轻人中正视眼和近视眼这些改变的差异。 方法: 近点诱导 10 例正视眼和 10 例近视眼的调节,同步测量前房深度 (ACD) 、晶状体厚度 (LT) 和眼前段长度 (ASL = ACD + LT) 的平均变化。通过光束分离器,同时采用部分相干干涉测量法 (PCI) 和红外 (IR) 光折射进行测量。 结果: 在正视眼和近视眼中,每调节一个屈光度晶状体厚度分别平均增加 0.063mm 和 0.072mm ;前房深度减少 0.047mm 和 0.057mm ;眼前段长度(反映晶状体后极点位置)平均增加 0.009 mm 和 0.013 mm 。两组间屈光和生物测量学改变之间有线性相关,正视眼和近视眼的前房深度差异在调节 -1D (p<0.04) and -2D (p<0.02) 时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正视眼和近视眼晶状体的生物测量学和屈光改变具有高度线性相关。 |
Viscoelastic Shear Properties of the Fresh Porcine Lens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科学性报告 关键词: 衰减比;动力学粘度;材料性质;猪晶状体;剪切系数 摘要 目的: 探讨猪晶状体的粘弹性。 方法: 取 4 个死后 5 小时的猪晶状体,采用正弦式振动剪切变形模式测量其线性粘弹性。应力控制型线性单一剪切电流计定量晶状体的弹性剪切系数、粘性剪切系数、动力学粘度、衰减比和位移,电流计的频率为 10-50 Hz 。 结果: 不同频率下,平均粘弹性能及其标准差为:弹性剪切系数 G' = 6.2±4.0 Pa ,粘性剪切系数 G" = 19.2±2.5 Pa ,动力学粘度 G' = 0.16±0.1 Pa*sec ,衰减比 = 4.06±1.25 和位移 = 76°±5.6° 。结论: 猪晶状体的粘弹性剪切性能反应其具有低动力学粘度和高衰减比。猪晶状体具有很好的粘弹性,而且粘性比弹性更突出。猪晶状体的剪切系数 |G*| 与年轻人晶状体相似。了解晶状体的这些粘弹性能将有助于为白内障患者开发出具备调节能力的晶状体替代品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抑制核因子 - κB 的活性可减弱过氧化氢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科学性报告 关键词: 白内障;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过氧化氢;核因子 - κB 摘要 背景 / 目的: 过氧化氢 (H 2O 2) 是引起白内障形成的主要氧化剂,而首先遭受氧化损伤的是晶状体上皮细胞。本文探讨人晶状体上皮 (HLE) 细胞中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毒性与核因子 - κB ( NF - κB )活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HLE-B3 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进行刺激,并加 NF - κB 抑制剂 吡咯烷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PDTC) 进行干预。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毒性采用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分析检测, NF - κB 蛋白易位表达采用 p65 抗体进行 Western blot 和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 结果: 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毒性的增加与浓度呈依赖性, PDTC 能显著抑制细胞毒性。细胞经过氧化氢刺激后, NF - κB 蛋白表达从细胞浆转移至细胞核。 PDTC 同样能抑制 NF - κB 蛋白的易位表达。 结论: 白内障形成过程中, NF - κB 可能是人晶状体细胞发生 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毒性的重要 信号通路。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角膜上皮细胞上基层是小分子物质及转运白细胞被动运输的主要屏障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肌动蛋白;角膜;上皮;白细胞;紧密连接 摘要 目的: 研究鼠角膜上皮对小分子物质(次毒蕈环肽)被动扩散起屏障作用的部位。 方法: 次毒蕈环肽(分子量 1115 道尔顿)的角膜渗透性可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其与组织切片、全组织包埋标本以及固定处理的完整眼球中的肌动蛋白结合情况来评价。另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紧密连接蛋白在角膜上皮各层中的定位。 结果: 角膜组织切片中可见角膜各层次毒蕈环肽着染均为阳性,在离体固定的角膜全组织包埋标本中除基底膜之外其余各层均有次毒蕈环肽着染;但在固定处理的完整眼球中,在角膜被切除下来作为全组织包埋标本之前,只有大多数浅层细胞着染,提示次毒蕈环肽不能穿过上基部上皮。 角膜组织和完整眼球标本在 去垢剂 Triton X-100 处理后, 次毒蕈环肽即可穿过上基部上皮。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 、 ZO-1 和 claudin 在角膜各层均有表达,但 ZO-1 和 occludin 呈典型的细胞周围分布,而 claudin 主要位于上基层,并且在浅层组织中呈斑点状不连续的细胞周围分布。表面上皮及基底上皮内可见白细胞,但上基部上皮中无白细胞。 结论: 鼠角膜上基部上皮可能是小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的主要屏障部位,这种特性可能与 claudin 的表达有关。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 2 , 5 , 9 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cGMP 积聚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环磷鸟苷;磷酸二酯酶;视网膜色素上皮;昔多芬 摘要 目的: 证实磷酸二酯酶( PDE )是否参与下调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 )细胞中的 cGMP 水平。 方法: 在培养的 RPE 细胞( D407 细胞株)中加入非选择性或亚型特异性 PDE 抑制剂以及颗粒状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心房利钠肽( ANP )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硝普钠( SNP ),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细胞中 cGMP 的含量;用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法检测培养的人 RPE 细胞及鼠 RPE 细胞层中 PDE2 , 5 , 9mRNA 的表达。 结果: 未加入 PDE 抑制剂时培养的 RPE 细胞中 cGMP 水平很低,当人 RPE 细胞与 Bay60-7550 (选择性 PDE2 抑制剂)、昔多芬(选择性 PDE5 抑制剂)或 Sch51866 (选择性 PDE9 抑制剂)共孵育时,可发现 cGMP 积聚。在有 PDE 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给予颗粒状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后 cGMP 含量显著增加。培养的人 RPE 细胞及鼠 RPE 细胞层中均可检测到 PDE2 , 5 , 9mRNA 的表达。 结论: PDE2 , 5 , 9 在 RPE 细胞 cGMP 代谢中起作用。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无创性血管阻抗测量法证实在眼球等长运动时存在血管收缩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眼血流;颈动脉血压;阻抗;等长运动 摘要 背景 / 目的: 计算血管网络的阻抗是循环系统研究中的常用方法。阻抗指数(血流压力和流量的谐波比)可用于研究具有搏动性的系统中的血流阻力,并能预测血管病变。既往对眼部血流阻力的研究集中于对阻力(平均压力和平均血流的比值)的简单测量,该指标更适合于静态或非搏动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为证实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测量眼部持续等长运动的生理学应力造成的血管阻抗的方法。 方法: 通过无创性方法测量眼部血流和颈动脉血压的波形,眼血流波形可通过用高保真度气冲式眼压计测量一段时间内眼内压的细微变化,用 Langham-Silver 法计算得出。 颈动脉血压波形通过放置于颈总动脉上的 SphygmoCor 电子眼压计测量得出。在如下两种条件下同时测量正常人群的这两种波形: 1. 基线静止状态; 2. 持续等长运动。通过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两种波形的成分并用比率的形式表示,以便评价每一种条件下的一系列阻抗值,并计算首要的 4 个阻抗值。 结果: 研究对象为 12 名志愿者(男性 6 名,女性 6 名;年龄 22 ~ 32 岁,平均 27 岁)。与 基线静止状态相比,运动中的平均 颈动脉血压和心率都显著增加: 基线平均 颈动脉血压为 82.68.2 mmHg ,运动平均 颈动脉血压为 93.812.8 mmHg (p < 0.001) ;基线脉搏为 64.69.1 bpm ,运动脉搏为 71.89.7 bpm (p < 0.001) 。与静止状态相比,运动可导致第一和第三阻抗值产生显著变化:第一阻抗值增加(从 83.925.6 mmHg-s/μl 上升到 117.140.9 mmHg-s/μl, p = 0.01 );第三阻抗值降低(从 487.9294.7 mmHg-s/μl 下降到 248.3206.8 mmHg-s/μl, p = 0.01 )。 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明可用一种无创性的方法计算眼部血流阻抗值。并且在受控制的等长运动中,阻抗值的变化与血管收缩变化一致。眼部阻抗值的计算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因血管阻塞所致的眼部病变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