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O in Translation: Chinese Abstracts
中文摘要 April / 四月 2007 Editor/ 编辑: Dr Alvin Kwan-ho Kwok |
视网膜静脉搏动预测青光眼视杯增大的价值 单侧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的多焦诱发电位 后筋膜下预先注射曲安奈德有益于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格栅样光凝治疗 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标准:欧洲甲状腺相关眼病联合调查 运用治疗性 角膜接触镜培养人眼表上皮细胞的研究 1.5% 阿奇霉素滴眼液三天疗法与 0.3% 妥布霉素七天疗法治疗成人与儿童化脓菌性结膜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关于白内障手术局麻的严重并发症一项为期 1 年的英国国家调查 丙烯酸脂人工晶体材料的亲水性和襻的成角对前囊膜混浊的影响 黄斑裂孔手术术后的视觉生活质量结果及其预测因子 拉曼共振光谱学与异色闪烁光度法检测活体黄斑色素含量的对比研究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眼底自发荧光的分布 市售滴眼辅助装置的准确性和性能
可溶性 VEGF 受体 -1 与角膜抗血管生成屏障有关 白化病人感觉异常的静态视野表现 角膜缘上皮隐窝的形态学特点 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巩膜正常细胞和炎性骨髓源性细胞的鉴别研究 一项土耳其人群研究表明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M1 和 T1 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相关 光感受器线粒体氧化应激在早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中的作用 VEGF-C 通过 VEGFR-2 促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 猪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移植片血管再通的组织学证据 |
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的一种并发症-- Urrets-Zavalia 综合征 作者: 结论: ALPI 可并发瞳孔散大,并且对匹罗卡品不起反应。多数患者的瞳孔散大和伴随症状在 1 年内可自行消失。 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否与颈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风险的社区研究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背景 /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硬化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的发病有关,本研究中我们将阐明颈动脉硬化这一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的指标与早期 AMD 的关系。 方法: 对 9954 名中年人(年龄为 51 ~ 72 岁)进行以总体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按照 Wisconsin 等级标准对眼底照片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具有 AMD 。通过对左侧颈总动脉的高分辨率超声回波示踪检查判断颈动脉的僵硬程度,并以经过校正的动脉直径变化值( AADC , μ )进行表示。较小的 AADC 表示颈动脉的僵硬程度较高。同时对脉压和颈动脉内-中层厚度( IMT )与早期 AMD 的联系进行分析。 结果: 在研究群体中有 454 人( 4.6% )患有早期 AMD ,平均 AADC 为 403μ 。通过对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吸烟史、禁食葡萄糖、脂质谱以及炎症标记物进行校正后,较小值的 AADC 与早期 AMD 或其导致的损伤无关。其他评价动脉硬化(如脉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颈动脉 IMT 值)也与早期 AMD 无关。 结论: 中年人群中颈动脉硬化与早期 AMD 无关。本研究数据未显示年龄相关性弹性物质改变与颈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及早期 AMD 有关联。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甲氨喋呤治疗眼眶黄色肉芽肿的研究 关键词: 成年发作黄色肉芽肿;组织病理学;甲氨喋呤;眼眶 摘要 目的: 评价甲氨喋呤治疗眶周的成年发作黄色肉芽肿( AOX )的疗效。 方法: 三名患有 AOX ,伴有或不伴有哮喘的患者,在奥勒冈州保健及科学大学接受甲氨喋呤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过活检得以确诊。对患者自 1998 年 2 月到 2006 年 7 月间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早期药物治疗和 / 或手术治疗。每位患者均接受每周 10 ~ 15mg 甲氨喋呤以及一疗程的皮质激素,并补充叶酸。根据皮肤变色、视轴受累以及患者对炎症主诉的改善评价疗效。 结果: 三名患者均以甲氨喋呤开始治疗,但其中一名患者在 3 周以后因为恶心终止治疗。经过 3 年的随访期,另外两名坚持治疗的患者黄色皮损消失,炎症及上睑下垂明显改善。口服的皮质激素可减量或停药。 结论: AOX 是一种罕见的持续性疾病,通常有眶隔前脂肪受累。甲氨喋呤是该种疾病的一种可选治疗措施。 眼科医院验光师正确诊断及处理急诊室眼疾患者的能力评估 关键词: 急诊;眼科治疗学;验光师;整体护理 摘要 目的: 评价 眼科医院的验光师正确诊断及处理急诊室不同眼疾患者的能力。 方法: 随机选择初次就诊于急诊室的眼疾患者,这些患者均由两名资深验光师中的任一位以及一名顾问眼科医师进行体查。验光师 和眼科医师均对每一位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两者之间采用盲法处理。评价验光师 和眼科医师作出的主要、次要诊断及处理方案的一致性,以及患者是否可以由验光师单独处理。对两组间诊治方案一致性评价采用加权 kappa 统计法。 结果: 总计 150 名患者参与评定,两组之间主要诊断及治疗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 89.3% 和 79.3% ( 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83.2 ~ 93.8% 和 84.8 ~ 94.8% )。两组之间治疗结果的一致性很高(加权 kappa 值为 0.82 )。验光师没有作出危及视力的错误诊断。 结论: 验光师 和眼科医师作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验光师具有在繁忙的眼科医院的急诊室安全工作的能力。 |
视网膜静脉搏动预测青光眼视杯增大的价值 关键词: 青光眼;眼动脉压测量计;视盘;视网膜静脉;静脉搏动 摘要 背景 / 目的 :青光眼患者常不伴有视网膜静脉搏动,但用眼动脉压测量计( ODF )对眼球逐渐加压(模拟青光眼的眼压升高)可诱发静脉搏动。本研究试图评价 ODF 是否可预测青光眼。 方法: 1996 年对 75 例青光眼患者和疑似青光眼进行前瞻性初查, 82 个月后复查。初查时检查眼压、视野、立体视盘照相和 ODF 测量。如果有自发静脉搏动则 ODF 值计为 0g 。复查时还检查中央角膜厚度和血压。比较初查和复查时的视盘立体照相结果,分别归为视杯增大和视杯稳定 2 组。使用多重混合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增大的视杯(记录为双相反应)和测量变量的关系。 结果: 初查时 ODF 值对预测视杯增大很有价值( p=0.0044 , OR1.16/g ,范围 0~60g ),对于女性的预测价值比男性大( p=0.0439 )。视野平均缺损预测视杯增大的价值和老年人视神经出血价值一样( p=0.0382 )。按其他变量校正后中央角膜厚度对预测视杯增大没有价值。 结论: ODF 测量可能对于预测患者视杯增大很有价值,这提示 ODF 可能预测青光眼的进展。 单侧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的多焦诱发电位 摘要: 目的: 评价单侧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对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多焦 VEP )振幅和潜伏期的影响。 方法: 记录诊断为脑膜瘤且影响单侧视神经的 6 位患者的自动静态视野和多焦 VEP ,分析其单眼及眼间振幅和潜伏期并与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 结果: 多焦 VEP 振幅改变与视野的地形图和变异程度相一致。受影响眼的潜伏期延长范围为 7.6 到 20.7ms( 眼间比较 ) 和 7.9 到 13.9ms (单眼比较)。 结论: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多焦 VEP 振幅减小且潜伏期延长,其潜伏期的改变与视神经炎相似,但较缺血型视神经病变和青光眼大。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后筋膜下预先注射曲安奈德有益于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格栅样光凝治疗 关键词: 弥漫性黄斑水肿;格栅样光凝;黄斑厚度;曲安奈德 摘要 背景 / 目的: 前瞻性评估在激光格栅样光凝( G-PC )前预先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 TA )治疗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 DDME )的效果。 方法: 研究 DDME 患者 37 例 42 只眼。 21 只眼在 G-PC 前一周接受 TA 筋膜下注射,其余作为对照。检查健侧视力( VA )和黄斑中央凹厚度( FT )直到 G-PC 后 24 周。同时检查 Humphrey30-2 视野的平均缺损( MD )。记录平均激光强度。 结果: TA 注射后, FT 和 VA 均有改善, G-PC 后仍维持这种趋势达 24 周,不出现 DDME 复发。对照组没有接受 TA 注射, G-PC 后 FT 和 VA 暂时性恶化,随后逐渐恢复。 G-PC 后 24 周时,接受 TA 注射的眼 MD 好于对照组。需要使用的平均激光强度低于对照组。 结论: G-PC 前筋膜下预先注射 TA 可降低激光光斑强度,预防中央视野光敏感度的下降,这些都有益于 G-PC 的治疗。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标准:欧洲甲状腺相关眼病联合调查 摘要: 背景: 本研究旨在明确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 DON )的临床相关标准。 方法: 1 年内就诊于欧洲 7 个眼科中心的 47 位 DON 患者纳入了本次研究。根据当地的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状态检查,眼部检查及进一步的检查。每只眼睛划分为典型,不典型及无 ODN 。 结果: Graves 甲亢多发, 20% 接受了放射碘治疗。本研究 94 只眼中有 55 只为典型的 DON , 17 只眼为不典型 DON 。平均临床活动积分为 4/7 ,但是有 25% 的患者分数在 3 或者以下,表明无重症炎症。 75% 的 DON 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不足 6/9 。 33 只眼色觉减退,其中只有 1 只眼不是 DON 。半数 DON 患者视盘未见异常形态, ODN 眼的眼球突出度 > 21mm , 71 % 的患者视野异常。眼眶成像表明 88% DON 眼总健环处肌肉密集,但视神经伸长和脂肪脱垂并不经常发生。 结论: DON 患者不伴有严重的眼球突出、眼眶炎症、视盘水肿。色觉损害和影像学检查表明视神经尖端受压是最有力的临床指标。 运用治疗性 角膜接触镜培养人眼表上皮细胞的研究 摘要 目的: 临床上可以观察到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作为起固定作用的角膜接触镜能够刺激角膜上皮增生。本研究受此启发,研究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对体外培养的眼表上皮细胞的影响,从而探讨运用此方法为角膜 / 角膜缘上皮细胞长期缺失的患者进行上皮移植的可行性。 方法: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将多余的包含角膜缘上皮细胞的移植片培养于 硅氧烷水凝胶 角膜接触镜上 (lotrafilcon A 和 balafilcon A) 。角膜缘 移植片培养于 10% 的自体血清中。通过周期对照,光镜及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细胞形态,增生能力以及细胞角蛋白的表达。 结果: lotrafilcon A 角膜接触镜能够持续刺激角膜缘组织增生和迁移。体外培养 10-14 天后细胞相互融合并重叠生长形成 2-3 层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表明 细胞为角膜细胞表型,且有增生的倾向。 电镜结果显示细胞顶部有微绒毛表现出黏附特性,表明这些细胞处于稳定状态能够长期存活。 但培养于 balafilcon A 角膜接触镜上的 角膜缘 移植片不表现出生长的特性。 结论: 我们设计了一种在角膜接触镜上培养眼表上皮细胞的方法,本方法有利于自体角膜缘上皮细胞扩增和移植,从而避免了异体组织移植的风险。因此,本方法可能对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患者的治疗有所帮助。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1.5% 阿奇霉素滴眼液三天疗法与 0.3% 妥布霉素七天疗法治疗成人与儿童化脓菌性结膜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 比较 1.5% 阿奇霉素滴眼液三天疗法与 0.3% 妥布霉素七天疗法治疗化脓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单盲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043名患化脓性细菌性结膜炎的儿童和成人。比较滴 1.5% 阿奇霉素滴眼液3日,每日2次和滴 0.3% 妥布霉素2日,每两小时一滴,然后改为每日4次,滴5天的效果。分别在开始用药前( D0 ),用药后第3天( D3 )和第9天( D9 )观察临床指征并进行培养。主要的变量为用药前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 D9 进行疗效检验观察时的临床治愈效果。治愈的定义为:球结膜下注射和分泌积分为 0 。(见 http://submit-bjo.bmj.com/Images/Mathematical/plusmn.gif ) 结果: 在符合研究方案的 471 名 D0 阳性患者中, D9 疗效检验观察时有 87.8% 阿奇霉素治疗患者和 89.4% 妥布霉素治疗患者治愈。在临床和微生物学治疗方面,阿奇霉素和妥布霉素两者无明显差别。治疗后第 3 天,阿奇霉素组在临床治愈率上明显高于妥布霉素组。阿奇霉素的安全特性令患者和研究者满意且易于接受。 结论: 1.5% 阿奇霉素治疗 3 天与妥布霉素治疗七天效果和安全性相当。而且,第 3 天阿奇霉素组比妥布霉素组有更多的患者早期临床治愈。由于其 2 次 / 日的剂量,连用 3 天的方式,它将在化脓性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 , 特别是儿童的治疗中体现出优势。 关于白内障手术局麻的严重并发症一项为期 1 年的英国国家调查 关键词: 局麻并发症;球后麻醉;白内障手术;筋膜下麻醉;表面麻醉 摘要 背景: 最近白内障手术局麻方法有很大变化,筋膜下麻醉、表面麻醉、表面麻醉联合前房内局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目的为评价这些“新”技术的临床安全性。 目的: ( i )获得英国白内障手术各种局麻技术的使用情况;( ii )评价与各种麻醉技术相关的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率;( iii )记录每种麻醉技术相关的严重副作用。 方法: 从 2002~2003 年在英国进行为期 13 个月的前瞻性观察研究。本项研究由英国眼科监察中心( the British Ophthalmic Surveillance Unit , BOSU )执行, BOSU 有一套确认罕见眼科情况的系统。每月 BOSU 给英国所有高年资眼科医生写信询问是否遇到有可能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白内障手术局麻并发症,发送问卷调查以获得病理的详细情况。为评价各种局麻技术和不同局麻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在调查中期给所有 BOSU 数据库上的眼科医生发送另一份问卷调查。 结果 :国立卫生机构白内障手术有 4.1% 为全身麻醉, 92.1% 为不使用镇静剂的局麻, 3.9% 为局麻联合镇静剂。研究期间有 375,000 例白内障在局麻下手术。其所选择的局麻技术分别为:球周麻醉 30.6% ,球后麻醉 3.5% ,筋膜下麻醉 42.6% ,结膜下麻醉 1.7% ,表面麻醉 9.9% ,表面麻醉联合前房内局麻 11.0% 。“可能危及视力的并发症”主要见于球后和球周麻醉,有 26 例眼球贯通伤或穿通伤,其中 16 例视力预后差。除了表面麻醉和表面麻醉联合前房内局麻外,其他各种技术均有“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病例报道。 8 例有“神经系统”并发症,与脑干麻醉有关,其中 7 例发生于球周或球后局麻时。 Poisson 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局麻技术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可能危及视力”的并发症 p<0.0001 ,“神经系统”并发症 p=0.03 )。因为可能有漏报存在,研究期间可能有更多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与球后麻醉和球周麻醉相比,本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调查发现筋膜下、表面麻醉和表面麻醉联合前房内局麻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低。这个结果为这些“新”技术可能更适合作为白内障手术的常规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丙烯酸脂人工晶体材料的亲水性和襻的成角对前囊膜混浊的影响 关键词: ACO ;丙烯酸脂人工晶体;前囊膜混浊;晶体襻的成角;亲水性丙烯酸脂 IOL 目的: 评价人工晶体丙烯酸脂材料亲水性和疏水性以及襻的成角对前囊膜混浊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研究 53 例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行标准白内障手术,一眼随机植入亲水性丙烯酸脂人工晶体,对侧眼植入疏水性丙烯酸脂人工晶体。 45 例患者完成了 1 年的随访。对以下指标进行评价:偏心现象、钮孔现象、晶体前间隙 (ALG) 、前囊膜混浊 (ACO) 的程度、形态和向外发展情况以及屈光状态结果。 结果: 1 年随访中,亲水性和疏水性人工晶体眼出现前囊膜混浊的比例分别为: 80% 和 100% ,疏水性人工晶体眼 ACO 的程度更重 (p<0.001) 。弥散型 ACO 出现在 33% 的亲水性人工晶体眼和 87% 的疏水性人工晶体眼 (p<0.001) 。撕囊口边缘型 ACO 出现在 33% 的亲水性人工晶体眼和 13% 的疏水性人工晶体眼,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CO 向外发展出现在 42% 的亲水性人工晶体眼和 2% 的疏水性人工晶体眼 (p=0.0003) 。疏水性人工晶体眼中无 ALG ,但 42% 的亲水性人工晶体眼存在 ALG 。屈光状态结果为 -0.29±0.56D( 亲水性人工晶体 ) 和 0.003±0.44D( 疏水性人工晶体 )(p<0.001) 。结论: 这些结果说明亲水性人工晶体眼 ACO 的发生率比疏水性人工晶体眼低。虽然人工晶体的材料性质起了作用,但亲水性人工晶体襻的成角通过形成 ALG 而避免人工晶体和前囊膜接触而发挥了附加效应。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黄斑裂孔手术术后的视觉生活质量结果及其预测因子 关键词: VFQ-25 ;黄斑裂孔;生活质量 摘要 背景: 研究黄斑裂孔手术功能恢复与视觉生活质量的关系,寻找预测手术成功的因素。 方法: 将 59 例接受接受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定期随访,进行临床检查、光学相干性断层扫描( OCT )和测量视力。术前和术后 3 月以及 1 年由患者填写国家眼科研究中心 25 项视功能调查问卷( VFQ-25 )以研究其生活质量。 结果: 59 例患者中有 57 例( 97% )黄斑裂孔闭合。术前平均视力的 20/100 ,术后增加到 20/34 ( p=0.02 )。尽管对侧眼视力很好( 20/27 ),术后生活质量( VFQ 综合计分)还是有升高,术前为 75.9 ± 14.4 ( SD ),术后 1 年为 81.5 ± 14.2 ( p<0.001 )。尽管视觉生活质量的升高和视力升高之间没有关系, VFQ-25 的升高还是可以预测:术前低视力和 VFQ-25 显著受损的患者最可能从黄斑裂孔手术中获益。 OCT 检查裂孔边缘视网膜厚度相对增厚进一步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结论: 尽管对侧眼视力很好,黄斑裂孔手术也可以提高患者视觉生活质量。术前视力、 VFQ-25 值和部分 OCT 结果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视觉生活质量的提升程度。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拉曼共振光谱学与异色闪烁光度法检测活体黄斑色素含量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 异色闪烁光度法;黄斑色素;拉曼共振光谱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抗氧化剂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 异色闪烁光度法 (HFP) 和拉曼共振光谱学 (RRS) 检测黄斑色素含量。 方法: 用 异色闪烁光度法 (HFP) 和拉曼共振光谱学 (RRS) 检测 107 名 20 至 79 岁的参与者右眼的黄斑色素含量,寻找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 RRS 结果记录为拉曼计数 (RC) , HFP 结果记录为黄斑色素光密度值 (MPOD) 。 5 个 RC 值中最高 3 个值的平均数与在 0.5° 离心率获得的 MPOD 进行比较,并采用积分法 ( 空间描述; MPODsp) 计算 HFP 上 4 种不同刺激频率的结果。结果: MPODsp 的变异系数为 12.0% , RC 的变异系数为 13.5% 。所有 MPODsp 与 RC 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r=0.260 , p=0.012) , 0.5° 离心率获得的 MPOD 与 RC 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r=0.163, p=0.118) 。 MPODsp 与年龄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62) ,而 0.5° 离心率获得的 MPOD 与年龄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 RC 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p=0.002) ,瞳孔缩小时亦下降 (p=0.015) 。 结论: MPODsp 和 RC 之间虽然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且某些情况下变异性超过 90% ,此现象尚无法解释,值得进一步研究。 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眼底自发荧光的分布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眼底自发荧光;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 摘要 背景 / 目的: 评价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和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 患者眼底自发荧光( AF )的分布特点。 方法: 收集 40 例 (43 眼 ) 有单纯典型 CNV 或隐匿型 CNV 的 AMD 患者的彩色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 (FFA) 和眼底 AF 图像。仅一例患者为新诊断的 CNV , AF 图像为 FFA 检查后 2 周内采集。对 AF 的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并与相关彩色眼底照相和 FFA 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29 眼 (67%) 具有典型 CNV , 14 (33%) 眼具有隐匿型 CNV 。典型 CNV 眼中有 26 眼 (90%) 在 CNV 区域为低 AF 信号,而隐匿型 CNV 眼中有 7 眼 (50%) 检测到多发性低 AF 信号。 33 例 (77%) 患者病灶以外区域可观察到同性质的 AF ,对侧眼 (62%) 中也可观察到同性质的 AF 。仅 4 例 (9%)CNV 眼或 4 例对侧眼 (15%) 出现病灶局部增强的 AF 图像。 43 眼中有 11 眼 (25%) 检测出增强的 AF 而非病灶局部增强的 AF 。 4 例患者在出现 CNV 前采集 AF 图像,但未检测到任何增强的 AF 信号。 结论: 在单纯典型 CNV 和隐匿型 CNV 眼中观察到不同的 AF 图像。增强的 AF 很少出现在 CNV 眼和对侧眼中,说明增强的 AF 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脂褐质在 CNV 的形成中并不起主要作用。 市售滴眼辅助装置的准确性和性能 关键词: 坚持;顺从性;青光眼;曲伏前列素 摘要 目的: 评价最近出产的曲伏前列素滴眼辅助装置( TDA )的记录滴数和分配眼药的准确性。 方法: 设立对照,研究 TDA 记录到的每层沉降的眼药滴数和是否和总滴数相符。 结果: TDA 正确记录了在 3 秒内充分沉降的每一滴药,在这样的条件下,分配的每滴药的质量和记录一致的为 99% 。但没有充分沉降或沉降长于 4 秒的, TDA 记录结果不可信。 结论: 充分沉降后, TDA 记录的眼药结果是可信的。但有必要正确指导患者以便医生评价其顺应性不被机器因素所混淆。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
可溶性 VEGF 受体 -1 与角膜抗血管生成屏障有关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拓展报道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无血管;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sFlt 摘要 目的: 透明角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VEGF 表达的上调与眼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低水平的 VEGF 对保持角膜透明和维持患者良好视力有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 VEGF 受体 -1 对角膜无血管屏障的表达特点和分布情况。 研究设计: 研究 VEGF 和 VEGF 受体 sFlt 在人类正常角膜和新生血管角膜的水平。 研究对象: 4 例正常角膜, 5 例碱烧伤角膜, 3 例有虹膜缺损的角膜, 1 例 疤痕性类天疱疮角膜,2例有角膜基质炎。 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sFlt 和 VEGF 在正常角膜和新生血管角膜的水平。利用免疫沉淀法证明 VEGF 与受体 sFlt 的结合。 结果: 正常角膜的角膜上皮高表达 sFlt ,近角膜缘处的角膜基质呈弱表达。正常角膜 VEGF 与 sFlt 相结合。新生血管角膜 sFlt 的表达明显降低,并且 VEGF 和 sFlt 的结合显著减少。 结论: sFlt 在正常人类角膜上呈高表达,通常与 VEGF 是分离的。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白化病人感觉异常的静态视野表现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科学报道 关键词: 白化病;人类;错误路径;视皮质;视野 摘要 目的: 白化病人视觉系统的适应性受到挑战,部分是由于颞侧视网膜异常投射到对侧大脑半球所致。那么异常投射的颞侧视网膜的光敏感度是否保留了呢? 方法: 对电生理检查视网膜异常投射的 15 例白化病人和 6 例正常对照用光点检测视野中央 25 ° 的光敏感度。使用“ Octopus 101 ”静态白 / 白视野检查单眼的光敏感度。 结果: 在受检的白化病人中,异常投射的颞侧视网膜阈值保留。除了视盘旁组织外,白化病人和对照者的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光敏感度没有差异。 结论: 本研究中白化病人视盘引起的暗点可被检查到,但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由异常投射引起的视野选择性改变。而在某些白化病动物模型中存在选择性视野改变,这提示可能皮质自调节机制是异常投射视野得到保留的原因。 角膜缘上皮隐窝的形态学特点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拓展报道 关键词: 连接蛋白;上皮;角膜缘;内环境;干细胞 摘要 目的: 2005 年间,我们报告了角膜缘处的一种新的解剖结构,称之为角膜缘上皮隐窝。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评价其作为一种干细胞的内环境,它的分布、免疫学形态以及超微结构特征。 方法: 人类的角膜缘组织连续病理切片,研究角膜缘上皮隐窝的存在和分布。使用特异性抗体研究角膜缘上皮隐窝细胞的免疫学形态特点。采用投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角膜缘上皮隐窝内及毗邻角膜缘的细胞超微结构和形态特征。 结果: 8 例角膜缘组织共发现 74 个角膜缘上皮隐窝,它们的数量、大小及分布各异。隐窝内细胞的表现型有: CK3-/ CK19+/ CD34-/ 弹性蛋白 +/ p63+/ 间隙连接蛋白 43+/ MIB1 (Ki67)- 。间隙连接蛋白 43 在毗邻角膜缘上皮隐窝的交界处也有分布。角膜缘上皮隐窝的基底细胞明显较毗邻交界处的基底细胞小,也比角膜缘上基部细胞和中央角膜上皮细胞小( p<0.05 )。形态学上,该类细胞的胞核:胞质比值大,通过胞突与基底膜黏附。 结论: 角膜缘上皮隐窝是一种人类角膜缘分布少而常见的一种结构,它包含了一种独特的细胞亚群;这些细胞亚群代表了干细胞内环境的几个特点。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巩膜正常细胞和炎性骨髓源性细胞的鉴别研究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拓展报道 关键词: 骨髓移植;树突状细胞;绿色荧光蛋白;巨噬细胞;巩膜 摘要 目的: 为探讨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巩膜在正常和炎症情况下骨髓源性细胞的特点,我们鉴定了该两种不同来源细胞的分化。 方法: 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转基因鼠的骨髓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给野生型鼠, 1 月后处死,取出巩膜,行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 (CD11b, CD 11c, CD45) 及电镜扫描。为研究炎性情况下骨髓源性细胞的聚集,我们将移植鼠诱导成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 结果: GFP 阳性细胞分布于整个巩膜,在角巩膜缘区域有 22.4 个骨髓细胞,占所有细胞的 2.8% ;造血干细胞有 28.4 个,占 10.9% 。在视乳头周围区域有 18.1 个骨髓细胞,占 6.7% ;有造血干细胞 26.3 个,占 3.4% 。免疫组织化学表明,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GFP (+) CD 11c (+) 、 GFP (+) CD11b (+) 细胞移行入巩膜。电镜扫描发现在巩膜成纤维之间有 APCs 存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鼠的巩膜可见大量 GFP (+) 细胞浸润。 结论: 我们对骨髓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行入巩膜分化成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提供了直接和新颖的证据。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鼠有大量骨髓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浸润表明是炎症过程的一部分。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一项土耳其人群研究表明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M1 和 T1 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相关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多态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摘要 背景 / 目的: 基因和氧化损伤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的进展有关已被证实。本实验研究土耳其人群中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M1 ( GSTM1 )和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T1 ( GSTT1 )基因多态性对 POAG 的影响。 方法: 使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PCR )对 144 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 121 例年龄相似的正常对照人群进行检查,分析 GSTM1 和 GSTT1 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 GSTM1 阳性基因型和 GSTT1 阴性基因型 POAG 的风险增高( OR : 2.93 , CI95% : 1.66-5.20 , OR : 4.25 , CI95% : 2.30-7.80 )。同时有 GSTM1 阳性基因型和 GSTT1 阴性基因型时,青光眼的风险显著增高( OR : 3.46 , CI95% : 1.64-7.38 )。 结论: 土耳其人中 GSTM1 阳性基因型和 GSTT1 阴性基因型或两者兼具 POAG 风险增高。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光感受器线粒体氧化应激在早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中的作用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EAU) ; 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 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线粒体氧化应激 摘要 目的: 在早期 S- 抗原诱导的实验性葡萄膜炎中 (EAU) ,光感受器线粒体蛋白在视网膜巨噬细胞浸润之前已被硝基化,提示氧化应激在 EAU 形成中是首先发生。我们尝试在 EAU 视网膜中检测氧化应激并使其局限化。 方法: 以完全弗氏佐剂 (CFA) 中的 S- 抗原免疫路易鼠,动物只注射 CFA 而以非免疫动物作为对照。免疫和非免疫动物在第 5 天和随后的日子被处死,以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处理的离体视网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 干扰素γ (IFN- γ)、白介素-Ⅰ α (IL-1 α)和 CD28 的表达。此外在 EAU 第 5 天, iNOS 被与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共同定位。用 2', 7'- 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盐检测氧化应激并用线粒体特异性标记物对其进行定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视网膜 / 脉络膜的白细胞和 T- 细胞浸润进行评估。 结果: 在 EAU 第 5 天, iNOS 、 TNF- α、 IFN- γ、 IL-1 α和 CD28 转录物被显著上调,在光感受器线粒体, iNOS 被与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共同定位。氧化应激主要在光感受器线粒体被观察到。在这一阶段的视网膜偶尔存在 T- 淋巴细胞。 结论: 在早期 EAU ,线粒体氧化应激在光感受器内节被选择性观察到,氧化应激似乎起因于光感受器线粒体的 iNOS 上调和由少数抗原特异性浸润 T 细胞引起的视网膜细胞因子的产生。 VEGF-C 通过 VEGFR-2 促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VEGF-C ;血管发生;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摘要 目的: 此研究旨在确定 VEGF-C 在视网膜内皮细胞的表达,它的抗凋亡潜力和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公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视网膜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暴露于 肿瘤坏死因子α , 以 RT-PCR 确定 VEGF-C 的表达。用 Western blotting 分析检测条件培养基中来自于内皮细胞的分泌型 VEGF-C 蛋白水平。通过流式细胞计量术来评价 VEGF-C 阻止由 TNF- α或内皮细胞血糖过多诱导的凋亡的能力。借助视网膜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来研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 VEGF-C 的表达。 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都表达 VEGF-C , TNF- α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内皮细胞中 VEGF-C 和 VEGFR-2 的表达但对 VEGFR-3 无效。流式细胞计量术结果显示 VEGF-C 能阻止由 TNF- α或血糖过多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抗凋亡作用主要是通过 VEGFR-2 。在周细胞,当用外源性 TNF- α处理时, VEGF-C mRNA 的表达保持稳定。相比于非糖尿病对照组视网膜标本,糖尿病标本的视网膜血管中的 VEGF-C 免疫染色增强了。 结论: 在视网膜内皮细胞, TNF- α激发了 VEGF-C 的表达, VEGF-C 反过来保护内皮细胞免于由 TNF- α或高血糖通过 VEGFR-2 诱导的凋亡并因此有助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猪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移植片血管再通的组织学证据 文章类型: 实验科学—系列报道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移植片;组织学;猪;血管再通;移植 摘要 背景 / 目的: 最近的临床实践中,在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人中进行了游离自体移植片易位评估,移植片由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 、 Bruch 氏膜 (BM)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脉络膜构成。这些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他们的移植片变得再血管化,这一研究考查了猪模型中移植片血管再通的组织学证据。 方法: 在 11 头猪 (11 只眼 ) 中,一个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移植片被从视网膜赤道部易位到一个完整的,或有意损伤的 RPE- 和 BM 接受区。手术 1 周或 3 个月后眼球被摘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切片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从 1 周到 3 个月对接受层和移植片间的桥接血管进行鉴定。不管移植时接受区的 BM 是完整的或有意损害的,这种再连接都出现。移植片的脉管系统是开放而充盈的,移植片中存在带有跨毛细血管柱状物的血管和成簇的小新生血管。 结论: 这一研究通过游离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 - 脉络膜移植片血管发生证明了血管再通的组织学证据。Back to sect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English Abstract English Full text |